青春期的男孩就是一枚小炸弹。但有智慧的父母,总会应对之法“制服”他们。
如果你家的男孩也在青春期,那这篇文章一定不能错过哦!
作者 | 桃子妈
前段时间,一次家长会上,邻桌的家长向我吐槽,初二的儿子愈发不服管教:
凡事都要和我作对,动不动就顶嘴;
成绩一直下降,不是上网,就是打游戏,根本不知道学习;
一回到家就“嘭”的一声把房门关上,还不让我进去;
更让她接受不了的是,她在房门外听到儿子打电话和朋友讲:
“我都快被我妈烦死了,天天就知道围着我转,自己没事做吗?”
听完这位妈妈的哭诉,我也深有同感。
显然,这位妈妈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儿子已经到了青春期。这个时期的男孩,既没有小时候的听话,也没有成年后的稳重。
乖巧的儿子好像突然变成了一团火,一点就炸,一碰就燃。
很多家长困惑不已:明明很懂事的孩子,怎么突然变得如此逆反且不可理喻?
其实,这是因为家长忽略了一件事——男孩青春期时,身心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应的教育方式也该换换了。
青春期男孩
“十分熟”的身,“八分熟”的脑
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个逆反期,而青春期的男孩,更是一个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家长们就会被“炸”得体无完肤:
早恋、打架、逃课、夜不归宿......
父母越是明令禁止的事情,他们越是想要尝试。
而这一切都和他们的身心变化离不开。
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彼得·琼斯指出,大脑有自己的“发育时间表”,人类大脑发育成熟大约需要25年的时间,10-18岁时,人的大脑仍在经历巨大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大脑中负责情感、快感处理的边缘系统已经发育成熟,而负责思考、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前额叶皮质却还未发育成熟。
来源:《青春期的烦“脑”》
而这个时期的男孩们,正是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人际交往复杂的开始,如果父母这时候去教导孩子“三思而后行”,就好比对牛弹琴。
金星曾在一档节目中说:
“青春期的孩子是什么?青春期就是明明知道还是个孩子,还自认为是个大人了。
但父母千万不能戳破他,父母要学会用爱给他小心翼翼地包上一层薄膜。
等他自己慢慢地成长,等他慢慢地戳破那个薄膜。
等他自己从一条小虫蜕变成一只蝴蝶的时候,青春期父母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所以,请不要轻易责备青春期的男孩,每一次的失控、情绪化、叛逆,他们内心也十分惊恐、懊悔、难以接受。
青春期的男孩
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父母
对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往往爱之深责之切。
因为害怕孩子走错了“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选择用“权威”制服:
为了更好“关心”孩子,卸掉孩子卧室的锁,或者直接换成玻璃门;
为了“清楚”孩子的动向,偷偷查看孩子手机聊天信息;
担心孩子交友不慎,想尽办法阻止孩子任何出去玩的机会;
父母们在一句句“我为你好”中,不断地批评他、反驳他、要求他,还一次次埋怨孩子翅膀硬了,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
亲子关系,也在这一句句刺骨的批评和责难中走向冰点,却忘了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引导、接纳和理解的时候。
正如《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道:
“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
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这本书的作者乔西·西普曾经就是一个叛逆男孩。
年少时被父母遗弃,在教养院期间被同伴性侵,但无人阻止,也没有任何人帮助他。
后来乔西被领养,但他怀疑每一个收养家庭接近他的目的,于是用各种恶作剧挑战养父母的底线。
他逃学,毁坏学校的电脑文件;他从商店偷东西,在校园聚众饮酒;他到处打架,放火烧东西......而这么做的唯一目的,仅仅是为了刷新养父母把自己赶走的最快纪录。
也因此,他几乎一周就需要换一个寄养家庭,而他也在一次次的被抛弃中,叛逆愈演愈烈。
假如这是你的孩子,看到这里,可能都要忍不住惊叹:这个孩子完蛋了,彻底没救了。但事实上,乔西后来却成为了一位极优秀的作家。
这离不开他最后一位养父“罗德尼”。
那一年,他14岁。
正值青春叛逆巅峰期的他,在几经周折后被送到了罗德尼手里。
和往常一样,乔西依旧捣乱、惹祸,用各种方式激怒养父母,但罗德尼却选择“照单全收”,无论乔西怎么调皮、恶作剧,都愿意包容、接纳他。
在一次酒驾被捕后,乔西觉得终于要被赶走了,养父却对他说:“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这句话,成为乔西人生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正如乔西·西普成名后回忆:
“无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如何高冷,装得多么不需要我们,父母仍然是他们的天,家仍然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安全港湾。”
青春期男孩一方面觉得自己长大了,开始表面维持“冷酷”的形象,一边又通过顶撞父母,挑战权威的方式,让父母对自己更加关注。
但他们内心,无一例外,都期望父母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青春期的男孩,就是这么拧巴,一边推开你,又一边渴望你,甚至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你。
家有青春期男孩
父母不妨做5件事
有句话说:2岁的叛逆能忍,12岁的叛逆难扛。
每个青春期的男孩,和父母之间都有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但难道,为人父母的我们真的彻底没辙了吗?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强调: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面对青春期的男孩,父母不需要足够小心,只需要谨记,这个阶段的男孩,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的复制品。
和他们相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他们当独立的人看”。
因此,我们需要:
1. 放下身段,和孩子站在同等位置
美国教育专家杰弗里•伯恩斯坦曾说过:
“父母如果执着于与叛逆孩子进行权力争夺战,最后只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境地。”
“俯下身子”说话,却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奥运冠军邓亚萍在脱口秀《夸就对了》里,曾分享了一段和青春期儿子的经历。
儿子林瀚铭从小听父母的话,9岁开始打乒乓球,每天的训练长达8小时。
就在每个人都以为,未来的林瀚铭一定会在乒乓球的路上越走越远,青春期的他好像突然转了性子。
开始每天沉迷网络,昼夜不停地打游戏,并对父母扬言,将来要走电竞这条路。
一般父母若是听到孩子为了游戏茶饭不思,定会火冒三丈,歇斯底里般与孩子“抗争”到底。
而邓亚萍面对儿子“出格”的做法,只对儿子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要真的对这个感兴趣,你可以去走电竞这条路。
为了让儿子充分了解电竞,邓亚萍还专门去了两家国内顶级的电竞俱乐部,了解他们的训练和作息,并把这些转述给儿子,让他自己决定。
没过一段时间,林瀚铭便消了当电竞选手的想法。
无疑,邓亚萍是一位有智慧的妈妈。
面对青春期儿子突如其来的变化,她没有居高临下地说教,也没有高高在上地“指挥”。
唯有尊重而平等地交心。
原来,和青春期男孩的相处,也并不都是剑拔弩张。
父母们还可以“俯下身”说话,和孩子站在同等位置,平等地交流。
2. 放下唠叨,把“说”变为“听”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说过一句话: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
说教、唠叨、指责,是青春期男孩最讨厌的事情。
青春期的男孩们,急于证明自己,又敏感爱面子,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每天喋喋不休或是对着孩子“疯狂输出”,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沉默,最终不再和父母沟通。
和男孩建立“提问”式的平等沟通,把对男孩说“这样做的坏处是什么什么”,改成向他们提问,“说说你这样做的科学根据”,或“换种做法你觉得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在父母的启发和提问下,男孩逐渐敞开心扉,开始分享自己的体会、见闻、烦恼。
这个过程中,父母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在适当的时机,补充自己的看法。
而这样的沟通方式,男孩父母在青春期开始就要建立起来,可以是晚饭后、散步时、或一个空闲的周末。
3. 放下包揽,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但爱得不当,必然会伤害孩子。
大包大揽的照料,不仅会让男孩变成长不大的“巨婴”或“妈宝”,还会让男孩缺乏责任心。
正如有句话所说:宠大的男孩是宠物,用大的男孩是人物。
青春期正是男孩三观确立的最佳时机。
这个阶段的父母,最应该教会儿子责任感、担当和勇气。
如果父母仍旧包办一切,男孩将来就无法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男人。
4. 放下较量,学会认怂
什么是认怂?
认怂本质上,是一种教养的智慧,是以柔克刚,用柔软化解冲突的技巧。
电视剧《小欢喜》有这样一幕,父亲季胜利和儿子季杨杨多年后再次相见。
一见面,季胜利就忍不住对儿子挑错,好像这样才能证明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威。
而在季杨杨眼中,这个时刻都在指手画脚,动不动挑刺的父亲,看着十分碍事。
后来,季胜利察觉到和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差,他便不再和孩子较劲,而是主动了解儿子的兴趣,为了儿子去学开卡丁车,甚至虚心向儿子请教游戏攻略。
而这些主动认怂,显然起到了效果,父子俩的相处模式逐渐变好,关系也不再僵硬。
在《父母共情陪伴手册》中有这样一句话:
赢了孩子,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落脚点;赢得孩子,则为孩子铺了一块成长的垫脚石。
和青春期的儿子相处,“赢得”永远比“赢了”更重要。
5. 放下控制,多给孩子留空间
记得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段父子对话:
爸爸问:
“你觉得,爸爸最让你接受不了的地方是什么?”
孩子盯着父亲看了很久,说:
“我连什么时候说话都决定不了。”
初看这段话有些好笑,细细品来,才发现孩子说出这句话时,该是多么绝望。
青春期的父母,对待男孩,好像那断了线的风筝,拼命想抓住,控制他们的思想、行为,甚至说话的语气。
这类家长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控制型父母。
他们喜欢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和权威,去“引导”孩子;
他们习惯用“改造”的方式,要求孩子走上提前规划的道路;
……
但很多父母忘了,孩子就是一粒种子,我们并不能控制它何时开出什么颜色的花,我们能做的是,就是准备一块足够大的空地、除草、浇水,并等待它的绽放。
青春期的父母,应该懂得,教育需要“留白”,父母需要放手。
给男孩们留点喘息的余地和一块自由自在的私人空间,允许他们自由生长。
愿每位家长都能明白:教导青春期的儿子,用对方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