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后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便有人找到了工作,可一看工资,连一二线城市一个月的房贷都不够还。”
这是当下多数大学生正面临的让人感到悲伤的问题。
正值毕业季、就业季,最近很多大学生表现出了焦虑。因为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再创新高,1158万,比去年还多82万。然而现实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可能有一半以上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网上有人调侃,“我的老父亲送外卖十几年,含辛茹苦地供我读完大学,毕业后,我成功接过了他的衣钵,黄袍加身,电驴驰骋整个城市,续写这项伟大事业的传奇。”
也有人说,早知今日,不如一开始就去送外卖,这样的话,可以少走十几年弯路。
虽是调侃,但现实中这样想的人,不在少数。我有个亲戚的儿子,本科毕业半年都没找到工作,最后跑去送外卖了。
每次和亲戚聊起上大学这事,他都会慷慨激昂地说,当初还不如让他去学一门手艺呢,隔壁家老赵儿子高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人家学了美容理发,现在自己开了店,一个月轻轻松松赚两三万,早就买了房买了车,娶了媳妇了。
有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被很多人看不上的劳务工,确确实实在大规模增多,充当了解决中低收入人群就业的重要利器。
3月底,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全国职工总数4.02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农民工2.93亿。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是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群体,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农业户籍人员比例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多达738万的外卖骑手,大学生竟是主力军。这暴露了非常重要的残酷社会现实,年轻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人都面临着“饭碗”问题。
网络上985毕业生当服务员,211理科生当理发师,大学生就业率不足30%等传说,也在增加社会焦虑。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多了,不免引发很多人“读书还能不能翻身”的思考,甚至是质疑。因为现实是无比残酷的,读了书、增加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多赚钱,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也不一定比直接去当司机、理发师、厨师的人赚得多。
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增多,学历贬值是必然,但不能因此说学历无用,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学历都是敲门砖。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想见,未来很多职位只会向名校开放。
以前当服务员、销售员、卖房子,初中、高中毕业就能胜任,现在再看,这几个行业的门槛,已经逐渐提高到本科学历了。
铁锤说过,当劳务工开始变多的时候,其实说明两件事,一是失业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官方公布的具体失业率数据我就不放了,真实性一直都被质疑。真实的失业情况,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这一点从一季度民企投资意愿不高、外贸数据不理想等,可以窥见。
二是经济效益不好,劳务工的本质是物美价廉。以公职人员为例,编外比编内干活多,但薪资待遇之比却是1:3。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失业率居高不下,宏观上虽然是冰冷的数据,微观上却是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是千千万万个体的汗水、泪水、奋斗、失败、梦想、希望和光。
就业对应的是收入,是消费的基础。
一般来说,就业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带来经济增长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反之亦然,会形成一个负向循环。
所以,稳就业不仅是在释放消费潜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更是在稳经济基本盘。
4月以来,我们看到,为了解决就业,国家放“四个大招”:
第一,5月9日,教育部发文,推进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各单位大幅扩大科研助理岗位。
有人一看到这里,就联想到科研助理岗位不产生经济效益,还花纳税人的钱。将此定义为“稳就业”的无效手段。个人不敢苟同,一方面,科研助理会将科研人员从一些非本职工作中解放出来,这有利于科研人员专注搞科研,能大大提升科研效率;另一方面,过去这些年,很多高校都建设了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利用率不高,根本原因是缺少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科研助理岗位,好好培养,将大有妙用。
第二,风向又变了,今年初刚刚宣布缩减5%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4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文提到,体制内补员。
原文是这么说的:挖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存量,统筹自然减员,加大补员力度,稳定招录、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合理确定招录、招聘时间。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会儿精简、一会儿补员,到底要搞哪样?
铁锤和大家一样觉得意外,此前的文章我不止一次强调,受财政压力大影响,很多地方体制内在过紧日子,黑龙江哈尔滨、山西太原、江西萍乡、湖北十堰、云南楚雄等多个城市都在清理编外人员。现在为何改变风向了呢?
个人猜测是两方面原因:第一,清理过猛,基层缺员严重,尤其是干活的人被清理后,没人干活了;第二,可见就业形势之严重,到了国家不得不站出来吸纳就业的地步了。
第三,鼓励民企吸纳就业,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
其中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用意非常明显了,一季度16-24岁青年失业率攀升至19.6%,形势异常严峻。最主要的是,一季度民企投资意愿和盈利能力,均不给力,而民企承担着解决城镇80%以上就业的重任。所以,想真正改善就业形势,必须加大对筹码。
第四,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提供100万个见习岗位。
文件明确提到,对吸纳就业见习人员的给予见习补贴,用于支付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
这没什么好解读的,核心是发挥国家单位稳就业的扛鼎作用。
铁锤虽然口口声声称国家放出的4招为大招,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明显都是权宜之计,都是为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燃眉之急。
就拿体制内人员减增反复来说,谁也想不到,前一秒还在喊着揭不开锅,要淘汰掉一批人,轻装上阵,释放财政压力,后一秒就又歌舞升平了,甚至还能充当稳就业的重要角色。
铁锤觉得,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本质没有改变,岗位和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适配,源头是内需和外需不足,说穿了是市场的问题:内需主要是房地产链条上的传统制造业,外需则是外部市场,本质上都要归因于没钱。所以,不管是解决就业也好,还是提振内需也罢,主要的着力点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钱流到该去的地方。而上述四个大招,无一例外都是在供给层面做文章,这样稳就业,能有多大效果呢?
最后,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中央定调:传统产业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此举释放的信号还是很明确的,一方面说明就业的真的绷不住了,所以才会有重拾传统产业的表态;另一方面,产业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见效慢,更不是简单砸钱就能解决的。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在未来几年内见效都不会太明显。这种背景下,就需要传统优势产业发挥稳就业、促消费的顶梁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