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经久不衰的灵魂之问。最近一个节目把这个梗又演绎了一遍,问一群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同一个问题:“五千万现金与清华北大,二选一,选哪个?”除了一位男生选了五千万之外,其余孩子一律选了清华北大。
至于原因,这些可爱的孩子说:“你以后就有学历好找工作,找好工作,赚个五百万、五千万不是轻轻松松的吗?”“五千万,它又花不了多长时间,上了清华北大以后找到好工作,可以自己赚啊!”
不过从网络上的同题问答看,成年人的选择“似乎”却都是不假思索且一致的:选五千万,大额存单零风险,年利率4%,也有二百万的年收入,妥妥财富自由咯。至于上北大清华,毕业也有不少人去中学教书,去考公、考编,一辈子能挣到五千万的恐怕也是少数。有个辛辣的段子:“底层上了清华北大之后有什么样的前途?”“成为拥有清华北大学历的底层。”
看起来,大人们都好现实,孩子们基本好纯真。不过,为什么要加个“似乎”呢?我们要看见“看不见的”,听到“不出声的”。
如果这不是一道选择题呢?很多富豪真愿意花巨资让孩子上名校镀金。潘石屹2014年给哈佛大学捐赠了1500万美元,设立了一个基金,旨在“资助哈佛就读的中国学生”,好有爱。2019年,他的一个儿子入学哈佛。这当然是一种交换,但这种交换比较间接,且时间上有较长跨度,富豪通过给名校巨额捐赠以提高子女的录取率,是欧美大学一种常见的玩法。
所以,别说在五千万现金与清华北大之间二选一了,就算让一些人掏钱(让自己的子女)上北大清华,他们也是愿意的。在这个假设性问题上选钱的,大概率是没钱、缺钱与渴钱的。所谓的选择,只是自己欲望的反映,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实际意义。
举一个旁证。十年之前的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他受贿上千万。该大学每年预留1%的机动指标,有很大的人为操作空间。媒体报道,“他曾经让一个11岁的富二代上了人大的本科”。
那么,富人为什么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上名校?先得了解名校的本质什么。
以清华北大为例。2022年内地高考人数1193万人。这一年清华本科招生共计3700余人,其中招收内地本科新生共3400余人;北大共录取4457名本科新生,其中内地普通本科生3855人。那么,当年高考学子上清华北大的概率是万分之六,考虑到初中毕业五五分流,同龄人的概率为万分之三。以中国人口基数之大,这个概率放在全世界都是极低的。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这诚然是对的,但若因此认为大师是造就一流名校的全部或主要因素,那就错了。
大师或大学的声誉充其量只是一个凝结核,用以吸引优秀学子前来就学深造,是年年相继、绵绵不绝的优秀学子成就与维持了大学之为名校的声誉。高考是全国性选拔择优考试,将智力能力从高到低排列,清华北大基本掐走最顶尖、最精华的那一部分,然后其他985、211群起而掐之。最优秀的学子去最好的学校,让大师“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效用最大化,从而堆叠出名校的声誉。大厂的孩子把爸妈买的房子考成了学区房,也是这个道理。试想,要是清华北大搞就近入学或抽签录取,很快就会跌落神坛、泯然众人矣。
故而,一流名校必须持续有最优秀的学子入学才能保住其声誉。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与社会就会建立一个“心智占位”:一流名校出来的,就是最优秀的,上手快、领悟快、学习能力强。这不需要100%成立,大概率成立就行了,“高分低能、低分高能”当然存在,但那是小概率事件。但这并不是说,去一流学校的学子全是最优秀的,只要确保绝大部分是就行了.大家能看到,国外高校一般会给权贵、富豪子弟、校友子女保留某些特殊招录的通道。
到这里,富豪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子女去一流名校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
一是必要性。富豪为什么要购买与使用大量昂贵的奢侈品,为什么要使用豪宅、香车、游艇与私人飞机?除了实用功能之外,主要还是用作财富与身份地位的标识。而Smartisthenewsexy,一流名校的文凭是光环加持,可用来证明自己的智力能力超群,某种程度上也是财富与经济社会地位的外显符号。
而且,一流名校的学子也会形成一个圈层:互相之间会有夤缘,优秀的才智对自己的家族企业或个人创业来说或用得上,钱与智的互相信任与融合本身构成创新的驱动力,有好点子就可能有钱来追捧。所以,富豪子弟去一流名校,有助于挖掘优秀的才智与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二是可能性。对于心仪的一流名校,自己的子女能考上最好,若预计不能考上,可以通过前瞻性地捐赠设立基金会的方式来进行某种安排。反正,对许多富豪来说,每年都会搞慈善捐赠维护形象的,捐给谁不是捐呀,财务上往往还能抵税,名实兼收,何乐不为?
所以,对于五千万现金与清华北大二选一,你选哪个?普通人的选择大概率与富豪不一样,这不一样背后,有值得玩味的道理。这些道理,足以廓清一流名校的本质是什么,也让大家对子女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有全新的看法与评估。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