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师回应新生之问:有限精力下,该多大程度关注社会问题

张哲。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微信公众号 图

9月,又一批学子走进大学,开启新人生新阶段。即使进入顶级学府求学的青年学子,也会有很多困惑、疑问。

对此,澎湃新闻注意到,9月7日,在北大社会学系的开学典礼上,该系助理教授张哲,面向北大社会学系新生谈了一个重要问题:身为大学生,在精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关注社会现实的问题?

张哲表示,他担任了北大2023级社会学系本科生的班主任。一些同学找他聊天顺便问到一些跟保研、双学位或者今后就业相关的话题,“大家好像都挺着急的”。

有位同学跟张哲聊到了“情绪成本”(特定情境下,个体或组织为了处理、表达或抑制情绪而付出的代价或损失)问题:她对性别对立等社会议题、社会现象很关注,但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关注多了还会有很大的“情绪成本”,又担心如果把自己解脱出来的话,会因此变得消极和冷漠,有违选择社会学的初衷。

“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咱们社会学系,或者广义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同学中可能相当普遍。”因此,张哲从关注现实社会的“情绪成本”入手,谈论了在人的精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关注社会现实的问题。

张哲借助《激情、技艺与方法》一书指出,近年来社会科学、尤其是实证研究的部分,越来越追求“科学化”,但科学化并不意味着“去人格化”。书中总结指出,虽然通往卓越的道路并无统一模版,但最优秀的这些学者都具备三项重要特质:丰富的人生阅历、饱满的研究激情以及愿意承担智识和职业上的风险。

“我理解这三者的关系可能是层层推进的,丰富的人生阅历激发了这些学者的激情,这样的激情又使得他们甘愿承受一定的风险。”张哲说,我们应该看到,假如没有这些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没有见证人类如此的苦难和荒诞,书中那些政治学家可能就不会执着于国家、军队、战争与和平、民主与独裁这样问题的思考,无法洞察人性之幽微和制度之复杂,也无法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

张哲认为,见贤思齐,“我们可以做到去关注社会现实、走进田野,去倾听、去观察、去共情,跟广阔世界的人们建立联结。”

他还指出,想要对自己所做的研究、所学的理论抱有深沉的、持久的激情,也许应该尝试去打破实证研究和规范性理论之间的界限,坚信自己所做的研究不但对学术圈有价值,也对现实世界有影响——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能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增加一点点,也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

张哲说,顾颉刚和费孝通辩论“中华民族”的定义、叩问“我们是谁”,这既是社会学家在探寻真理、在已有的智识边界上寻求突破,也是那一代知识精英在国家危亡时刻,将自己的智慧与激情投入到救亡图存的使命中去。

他表示,“想要成为一名卓越的社会学学者,在道德上的考量之外,仅仅为了在专业上有所成就,我们也必须以一种诚挚的心态去关照社会现实,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如果仅仅把我们的研究当作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我们大概率会陷入专业主义的铁笼,无法获得这种持久的激情,更别提在专业或智识上承担什么风险。”

张哲希望,作为北大社会学系的学生、未来中国的社会学家,学习知识、做研究的初衷肯定都不只是为了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追求生活中的小确幸。“行行重行行,既是我们的方法论,也应该是我们的世界观。”

在最后,张哲送给新生一句话,“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祝愿新生们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并且拥抱它。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