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作者:钱志亮
吼孩子,是家长很难避免的一件事。
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底线和原则,比如你看到几个孩子在水池边玩水,这时,严厉的呵斥声就是一种适时的提醒:
“这个行为非常危险,你们不要这么做”。
对于孩子而言,这可能就成了他们今后行为的边界。
真正能够引发孩子痛苦的,是吼叫的频率和内容。
那些频繁的,浸透着鄙夷、贬低、冷漠的话语往往带给孩子难以磨灭的伤痕。
尤其下面这些话,再上火,也尽量别对孩子说。
01
这些话
让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
例句
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你给我滚出去,你别进这个家门!
你别跟着我,我今天就把你丢在这儿!
你走吧,以后没人管你!
为什么很多父母都会用这些话吼孩子?
因为它最有效。
很久以前听过一个家长炫耀自己的“绝招”,如果儿子调皮捣蛋,她就把他关在家门外,很凶地吼他,让他滚出家,不一会孩子就会哭着敲门喊:
“妈妈,妈妈……”
这时,妈妈再问孩子还敢不敢闹了,他就会哭着说:不敢了。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4岁的小男孩独自在街上徘徊,被好心人发现后找来警察。
警察带着小孩找家长,没想到见到自己的孩子,妈妈并没有任何欣喜之情,反而冷漠地说:
“这个小孩我不要了,让他去找爸爸。”
原来,男孩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妈妈可能在气头上,说出了这句令人痛心的话。
听说人不能记得3岁以前的事情,看到这个孩子手足无措地站在一边,我多么希望他长大后能忘记妈妈这句残忍的话。
“我不要你了”这句话,是暂时的情感抛弃,它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惩罚。
它之所以有效,就是利用了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暗示孩子:
如果做了令父母不满意的事,你就有可能被抛弃。
为了避免失去家长的爱,孩子往往就会选择听话、配合。
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是最懂得“拿捏”孩子的人。
曾有家长问我:为什么孩子被大人吼完,不仅不生气反而会哭着求抱抱?
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迫切地想要确定大人没有抛弃他,大人还爱他。
大人的拥抱,就是一种回应,让他们重新找回对世界的安全感。
害怕被抛弃,是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可怕的是,这种恐慌和焦虑还很难排解。
正如《无条件养育》的作者艾尔菲·科恩曾说:
“对于我们来说,童年时期没有什么比家长如何看待自己更重要,对“被抛弃”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都可以深深影响我们,即使已经长大成人。”
我们以为靠“撤回爱”制服了孩子、赢了孩子,输掉的却是亲子之间的爱与依恋。
02
这些话
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人
例句
你真没用,你能做成什么事?
教了几遍还不会,你脑子怎么长的?
你看看别人,你再看看你!
你都这么胖了,你还吃!
如果问: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吼孩子呢?
相信很多大人会说:我吼孩子,是因为他们总是犯错,我是为了教训他们。
但吼着吼着,他们就会忘记纠错这个目的。
他们不会对孩子说:
“你做了一件错事,让我很生气”。
而是会对孩子说:
“你是一个很糟糕的孩子”。
他们试图从各个角度说明:你很差劲,你谁都比不过,你什么都做不好。
曾经看到这样一张海报:一个小孩拿着26分的考试卷,可怜兮兮地看着镜头,他的身上刻着父母对他说的话: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孩子无助的表情,令人心疼。
成年人懂得对外界的评价提出质疑,小孩子只会照单全收。
因为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他们依赖于父母的态度和评价建立自我认知,并且深信不疑。
很多大人觉得,教育孩子,话说得越狠,孩子越能知错改错。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几个孩子,是在父母吼骂声中越变越好呢?
大多数情况是:
你越骂,孩子越差劲;
孩子越差劲,你越是变本加厉地骂;
最后恶性循环。
因为在父母的评价声中,孩子看不到任何可以变好的希望,他们失去了信心。
那些评判的声音,不仅单纯地让孩子感受到了痛苦,也成为了孩子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孩子的心里根深蒂固之后,孩子开始“内化”它们:
“你说我‘烂’,我就‘烂’给你看”。
03
这些话
让孩子觉得父母过得不好,都是因为他
例句
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小孩?
整天给我惹麻烦,烦死了!
你知不知道我有多辛苦?
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有多轻松!
有一类父母,吼孩子时,语气里总是充满了埋怨的味道。
表面上,是在埋怨不听话的孩子,实际上,是在埋怨自己的生活。
“含辛茹苦”的父母,吼出来的话语都是最沉重的。
一个年轻的朋友跟我说,她特别害怕在母亲面前犯错,因为会有深深的罪恶感纠缠着她。
她总觉得:妈妈很烦她。
小时候,每次犯错,都能听到妈妈无休止地诉苦和抱怨,比如摔碎了一个盘子,妈妈会说:
“我不求你能帮我做点事情,我只求你别老给我添麻烦!”
“你知不知道我每天有多累啊?”
“这个家,就没有一个让我省心的!”
妈妈的怒吼,就像提前准备好的一样,不停地发泄着。
她在很小的时候,就隐隐约约知道妈妈过得不好,所以尽量地表现得乖巧、懂事,遗憾的是,妈妈还是一样不开心。
生性敏感的她时常在想:“如果妈妈不生我,她是不是就会过得好一点?”
她怀疑自己的存在,嫌弃、否定自己,总是忧心忡忡,孤僻和抑郁一直如影随形。
一个孩子,如果时常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厌恶情绪,他会快乐吗?
别看孩子小,他们对这些情绪比我们想象中要敏感,他们在父母使用的语言中,深深感受到了“不爱”。
喜欢埋怨的父母,往往又脆弱又暴躁,他们通过吼叫,想传达的主旨只有一个:我很痛苦,这都是你的错。
我的心情总是很糟——这都是你的错
我每天都很累——这都是你的错
我过得一点都不好——这都是你的错
……
这是多么霸道的“欲加之罪”。
孩子怎么想呢?
“我的父母不爱我,我在这个家里是不受欢迎的,一切都是因为我才变得这么糟糕的。”
这些内疚的声音,最后都变成了孩子攻击自己的矛头。
如果连父母都嫌弃孩子的存在,孩子是不可能会爱自己的。
如果父母肆无忌惮地渲染生活的痛苦,留给孩子的,是无尽的罪恶感、困惑和痛苦。
每次我们谈论“吼叫”这个话题时,总有家长留言感叹教育之难。
养育好一个孩子,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哪怕我们付出一切,孩子对我们也不全是感谢。
有位朋友,自认为在养育女儿这件事上尽心尽力,甚至可以说得上是一位好父亲。
而当他和正在读大学的女儿聊天时,女儿很淡定地列举了一些她小时候,爸爸发脾气时说过的一些伤人的话。
他觉得很委屈:“孩子怎么就不记父母的好呢!”
我告诉他,父母爱孩子爱到极致,并不妨碍我们偶尔会伤害孩子。
同样的,孩子偶尔会记父母的“仇”,也不影响他们深爱着父母。
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他们不是完美的孩子,伤害有时无法避免。
然而父母子女一场,往往是双方的共同修行,我们都在不断学习“爱”这个伟大议题。
亲子之间,在不同阶段充满了无休止的、大大小小的冲突,我们都需要在这一系列矛盾中寻找平衡。
作为父母的责任,就是尽自己的力量,让孩子在安全、和谐、充满善意的环境中长大。
好好说话,就是父母首先要示范给孩子们看的。
当然,做到这一点确实非常不容易。但我相信,你能打开这篇文章,你能阅读到这里,至少说明你想往好的方向走。对孩子来说,对家庭来说,这就是一个好的信号。
本文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本文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插画|在在
责任编辑|王佳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