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西安带孩子的老年人,方言也许是融入城市的障碍

我女儿西安高校毕业后不太想回老家陕北工作。她的理由是:尽管老家地方不大但关系网错综复杂,尽管县城人不多但人情世故细腻繁重,少之又少有编制单位一般人进不去,更何况我们这种爹一般娘平常的人家,她说她回去将会很尴尬,不如自己在西安找单位找工作。我细细品味,她分析得不无道理。我们老家的人根深蒂固地认为没有编制的工作就是没工作。如果没有正式工作,小到日常生活大到谈恋爱找对象都会低人一等,所以再三考虑,她还是决定不回老家,自己在西安找了个单位上了班。

女儿西安工作后,我偶尔会来西安看看她,我很兴奋也很新奇:西安广阔漂亮繁华多彩,既有历史古城的厚重感又有新一线城市的现代感。几年后,我女儿在西安结婚生子,于是我便来到西安给她看管孩子,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常住西安人了。

我长期住了下来,反而莫名地有种孤独寂寞感:思念老家的亲戚朋友,思念老家的风土人情,思念老家的饮食习惯,也思念老家的黄土高山和深沟小溪……西安所住小区虽然比老家院子大了好多,所住楼层比老家房子高了不少,而且大门外人们熙熙攘攘,小区里人头攒动,但人人目不斜视,不理不睬,个个“目空一切、熟视无睹”。家家户户门关的紧紧的,邻里邻居像陌生人一样,生怕招呼一下对方,对方就会变成小偷强盗骗子色鬼等坏人闯进家门,大有打个招呼就会招来麻烦之感,时间长了,人人都成“大城市人”了,独来独往,直进直出。

我每天照顾孙子,累并快乐着。孙子的嗷嗷待食、蹒跚学步、上窜下跳能让我忙得不亦乐乎;孙子的呀呀学语、噘嘴摇头、童言童趣会让我返老还童。快乐是快乐,累也是真的累。家里一系列的忙乱后,更多的时候得带他下楼去外面转转,既玩耍锻炼又结识小朋友。

小区里和我一样专职带孩子的奶奶姥姥很多,推车的抱娃的拖着小孩走路的,也有跑步撵着小孩骑车的,各司其职,毫不含糊。树荫下广场上湖水边玩具旁,各需所求,奶奶姥姥们常常会以小孩的月龄年龄或以玩具的种类玩法自然分开,一个小孩后面紧跟着一个奶奶,一堆堆一滩滩三五成群各玩各的,孩子们玩开了玩嗨了,兴高采烈。奶奶们躬着腰猫着背瞅着自己的孙子,紧紧地跟在孙子后面,随时听从召唤,简直是目不转睛聚精会神,视线绝对不会离开孩子一步,不厌其烦地招呼着:递水擦汗问长问短。

孩子们很快就会成了朋友,排队溜滑梯、翘翘板、荡秋千,集体过家家玩沙子钓小鱼,哪怕一片小小的树叶和一个圆圆的小球,他们都能玩得开心至极,你追我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可奶奶们之间就不一样了,基本不太说话聊天,偶尔只是简单地问答:“你是哪里的?”“你是奶奶还是姥姥?”再下来便是沉默。

■《季春奶奶》剧照

奶奶们来自全国各地,方言交流不太顺畅,再加以前没有交往,也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聊天往往是不了了之。我常常注意观察有没有老乡,偶尔能听到陕北话倍感亲切,连忙搭讪,说着说着也就没有下文了,因为不熟悉不了解,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一旦遇到能和自己聊得来的人,那便是像亲戚一样的亲切了,这种少之又少。有一次,我认识了一个老乡奶奶,想着两家孩子差不多大,尽量让他们一起玩,那么我和她就能象朋友一样相处了,可跟她接触了几次,发现她说话不多,不太喜欢和别人交谈,那我也就意识到和她交往成朋友很难了。有次,我和她女儿聊天,她女儿说她妈妈家里说话挺多的,可一出门就不太说话了,她说人家外面的人说话她听不懂,她说话人家也听不懂,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出去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的习惯。

我深有体会,能够用普通话交流的奶奶们聊天多一些,哪怕是简单的对话。如果完全用家乡方言说话的人就一般不太交流。特别是来自农村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又不会讲普通话的奶奶们,很少与人交流,在照顾孩子之余,往往是默默地待着,这样的奶奶们肯定是比较孤独的了。儿子或女儿下班回家很晚,年轻人劳累了一天回来还得照顾孩子,哪有时间与奶奶们拉家长和说一些解闷开心的事呢?

要是爷爷奶奶老俩口一起看管孩子还好点,最起码他们俩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可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原因是一个人来看管的,那就难熬了,身体累不说,心里更孤独更寂寞。我认识了一个南方的姥姥,她家在农村,有俩个女儿,原来一直以务农为主。可自从大女儿西安工作有了小孩后,她便来西安给大女儿带孩子,她的老伴在云南给二女儿带孩子,老夫老妻俩人每年过年见一次面,前几年他们三年几乎没有见面,当然家里的田地农活全都抛开了。

一个几十年在农田里劳作的人,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带孩子,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该有多憋屈。我听后,心里五味杂陈。也许这样减轻了姥姥辛苦的劳作,但也把姥姥带入了一个孤独寂寞的环境……但是没有办法,随着城市化进程,年轻人都在城市里打拼,生活节奏快工作任务重,很不容易,孩子出生后只能由老人们看管了。

我认识的,还有一对老夫妻给小儿子带娃,他们的境遇让我愤愤不平。我常常见到他俩带着一个孙女,视若珍宝,形影不离。晚上儿子儿媳下班回家接管孩子后,他俩饭后经常在小区里溜达,或坐或走,迟迟不回,常常如此,我纳闷:怎么不在家休息呢?儿子儿媳回来家里不是红火热闹了吗?后来听有些奶奶议论,他们的儿媳下班回家后总是拉个脸,态度不好不说,还指桑骂槐,他们为了避开矛盾,宁愿在小区里溜达消磨时间也不愿意回家看他们的脸色。

■《步履不停》剧照

老俩口养大三个儿女,竭尽全力供小儿子上了大学,大儿子和女儿在老家生活,生活虽然平淡但其乐融融和睦相处,小儿子最有出息,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工作,这在老家的人看来,体面又风光,一大家子满心欢喜,想着小儿子终于可以改变命运出人投地了,可接下来的买房买车订婚结婚让小儿子喘不过气来,经济捉襟见肘,儿媳妇往往为钱常常闹腾,含沙射影嫌老人出钱太少,老俩口始料未及措不及防,倾其所有可再无能为力了,只能出力带小孩料理家务,但儿媳总是不满意不高兴!唉,谁能理解老人们的心呢?谁又能理解小儿子的处境呢?我愕然!

忙忙碌碌几年不知不觉也就过去了,我孙子上了幼儿园。我早上八点前把他送到幼儿园后,做午饭接孩子还早,于是常常是一个人在小区里走走转转,时间长了未免有些乏味无趣。于是决定考察一个活动团队参加锻炼。小区里活动团队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大都是孙子上学了的奶奶姥姥们组成。孩子上学后,忙碌的惯性让她们一时歇下来手足无措,再加憋屈几年都想放放风散散心了。于是各自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锻炼方式。

我绕着小区转悠观察:合唱队激情澎湃高亢嘹亮,我五音不全参加不了;旗袍秀身材高挑提臀耸肩,我虎背熊腰显然不行;婀娜多姿的新疆舞、飒爽英姿的水兵舞及转来转去的交谊舞,我一一细数,总觉的不适合自己。最后,我认真地选定了陕北秧歌。陕北秧歌从小耳濡目染,简单易学,跟着节奏正步走、摇、摆、跳、扭就行,既强身健体又热闹欢快,更为重要的是能结识新的老家朋友。我网购了扇子,制定了时间,打理好家务,兴致勃勃地报名了。

哇噻,秧歌队的队友们远比我想象的刻苦认真,积极投入,我以为活动活动四肢,锻练锻练身体就好了,可她们兴致很高,一丝不苟,有导演有领队有编舞。队友们在原来陕北秧歌的基础上又加进了许多好看的舞蹈动作,既欢快又曼妙,既传统又现代。她们还购置了许多演出服装,五颜六色,色彩艳丽。在每天早上锻炼的同时,时不时有节假日小区表演、社区及市上的比赛,还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开业庆典等商业活动,看着队友们精神饱满喜气洋洋,身着鲜艳漂亮的服装,佩戴着怒放盛开的头花,扎着长长的大辫子,随着高亢嘹亮的唢呐音乐声扭着跳着舞着,变换着不同的动作和队列队形,美不胜收。我也静静地融入其中,无论是平常的锻练或节假日的表演,只要唢呐演奏音乐响起,就会忘记所有的烦心事,心中油然而生了自信感成就感。

扭秧歌节奏感强运动量大,我及队友们既锻炼了身体又找到了乐趣,更让人兴奋的是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我们有了共同爱好也就有了共同语言,从秧歌到家庭从服装到喜好,无话不说。我们还组建了秧歌微信群,交流秧歌也交流生活,特别是在口罩时期,我们还常常在群里表演节目,开讨论会、开文艺会,我们也时常相约出去逛街旅游,也时常相聚餐桌歌厅。大明宫兴庆宫等公园有我们欢快跳跃的秧歌足迹,长安街南大街等街道有我们嘹亮高亢的唢呐歌声,我们又像回到了以前,过起了充实的生活。干好本职工作,接送孩子做些家务外,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娱乐锻炼方式,相约到一起,有家长里短海阔天空,有欢声笑语有激动不已……

我为我找到新的乐趣高兴,也为我结识了新的朋友而自豪。由衷地祝愿所有带孩子的奶奶姥姥们都能忙而快乐,闲而充实,照顾好子孙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

作者 |  安香  | 陕西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