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上海中考考生人数自2022年突破10万大关以来,始终呈上升态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劳动力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规格要求逐渐走向精深化、复合化,贯通培养应运而生。近年来,上海市将其作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
2014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中职—应用本科联合培养初中毕业生”,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中考即“锁定”大学的大胆试点,对每一届学生意味着什么?展望其未来发展,又存在着怎样的争鸣?
选这条路
人生第一次“孤注一掷”
“我们小唐的成绩定位差不多清楚了,上区重点高中比较稳,发挥好一点能摸到差一点的市重点,这个分数段,如果放弃普通高中考‘中本贯通’,儿子可以挑一个比较喜欢的本科专业,学一技之长,读起来也没那么累。”普陀区“二模”成绩公布,家住万里小区的唐先生已经与妻子反复讨论如何选择。
他纠结的点是不甘心,明明能上传统升学模式里不错的普通高中,主动放弃以后会不会后悔。但是身边好几个“过来人”家长却不约而同建议,要突破思维定式。现在区重点高中也不是上本科的“保险箱”,还不如早点“锁定”大学,一样拿本科毕业证、学位证。最重要的是,上海实行“3+4”模式,前三年在中职校培养,通过转段考试后,第四年开始进入大学学习,少了高考的巨大压力,整个家庭都轻松许多。
唐先生听得心动,转念又焦灼。高考还能再选一次,但这一“贯通”就是7年投进去,当中不能改,万一行业动向、专业需求有什么变动,或是孩子学了后发现不喜欢,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7年时间的“孤注一掷”,家庭能否承受?
在客厅里学习的小唐也心不定。这几天父母的讨论他听到只言片语,学校里同学们早就私下里聊到相关话题。如果脱离传统路径,是不是意味着承认自己比不上别人?人生第一次需要强迫自己真实评价自我,这个事关人生方向的重大选择爸爸妈妈跟他一起做,无法逃避。对15岁的男生来说,并不容易。
与唐家陷入同样纠结的家庭并不少——普通高中弃之可惜,“中本贯通”望而却步。无论纠结还是选择,都是社会对上海教育改革的期待和“投票”。
“我女儿初中在民办学堂就读,是这所学校第一个填报中本贯通志愿的考生。”时光回溯到2018年,初三毕业生张家怡以上普通高中绰绰有余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与上海杉达学院的中本贯通酒店管理专业。妈妈沈启荣说,“这张志愿表,我们从两年前就开始填了。”
与很多人想法一样,沈启荣总觉得,进民办初中,目标就是“重点中学”,孩子成绩在学校里也处于中等位置。然而渐渐地,她发现女儿理科有点偏弱,学习压力大。“当时我就想,应该多看看升学选择,找到更适合孩子的成才之路。”
考虑到小张在性格上、学科上的优势,她将目光锁定在与服务行业对口的职业教育领域。“上海四大品牌建设,服务就是其中之一,高端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这位妈妈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大环境。第二个要素是学校位置,最好在市区内,离家近一点交通方便。接下来,便是趁着一年年的“职业体验日”,到各个有相关专业的学校去“相亲”,带着女儿一起去看校园环境,看在活动中当志愿者的学生。“这里的学生精气神很足,很喜欢这个专业的感觉。”沈妈妈说,最触动她的,是学校作为育人目标的一句话“培养有能力的好人”。她说:“我心里培养孩子的目标也是这样的。”定下了方向,夫妻俩还瞒着孩子专门去了趟杉达学院,实地考察本科阶段的培养环境,看到了作为实训基地的酒店,格外满意。
接下来就是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小张第一次听她说起时,以为妈妈在开玩笑。6年后的今天,已经在杉达学院上大三的她正为毕业论文做准备,马上就要投入实习。
“当时初中老师都不赞成这样选。”小张说,“中考考了545.5分,过了区重点线”。但这一程行来,她很庆幸自己的决定。
“除了语数英等文化课学习以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我们都早早接触,餐厅摆台、插花茶艺等要求很严格,但学得很快乐。”她说。比如铺床要求抓起两角振臂一抖,必须一抖到位,如果多抖了就容易扬尘,不符合工作要求,自己苦练成功后还在家里表演给妈妈看。妈妈竖起大拇指说:“不愧是专业的。”课余的她,有了更多时间弹琴、打羽毛球,跟着爸爸妈妈去旅行。
学习中也不乏“低音”。比如她第一次餐饮实习服务客人时,内心难免有些不自在,但很快就调整过来,更用心学习。小张说:“熟悉这些一线工作,才能对整个酒店运行更加了解,为未来的工作提升积累经验。”
她与初中同学一直保持着联系,看到朋友们考上医学、金融专业,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却并不羡慕,因为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
如今的张家怡面临又一个重要选择——未来就业方向是国企还是外企。她说:“跟6年前相比,这次我要自己拿主意。”
“中本贯通”10年间,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尝试走出这一步。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中可见一斑——
2014年首次招生,共5校参与(3所中等职业学校与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接),两个专业点共招生120人;2015年申报获批13个专业点,当年招收学生630人;2016年新增12个专业点,当年招收学生972人;2017年新增14个专业点,招收学生1301人,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2019年到2022年间,招生人数在1800人上下浮动。
2014年至今,上海市中本贯通各专业录取最低投档线基本与公办普通高中持平,最高投档线则高于投档线100分以上,这意味着贯通专业学生生源质量较高,并继续向好的趋势发展。
以2023年为例,上海在2023年开设了65个中本贯通专业点,招生计划为2069人,比试点第一年增加了16倍。实际录取中,信息安全专业(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上海电力大学)分数线达到了665.5分,紧随其后的学前教育专业(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师范大学),分数线为663.5分。有47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达到或超过了自主招生/名额分配最低投档线的610分,所有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均高于公办普通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525分)50分以上。
“绕过高考”
余下的并非皆是坦途
普通高中学生准备高考之际,同一年的5月,“中本贯通”培养的三年级学生迎来了转段考试。与高考不同的是,转段考试要求语数外学科与专业兼顾,只需通过即可顺利升入大学。
不少学生和家长都觉得只要能“绕过高考”,余下的学习、生活皆是坦途。然而“中本贯通”模式从来不是“保险箱”,有人找到通往梦想的阶梯,也有人在这条路上折戟沉沙。
曾有个当年中本贯通最高分考生小黄,以590分的高分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这个分数比市重点高中线高出4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种种原因小黄的专业学习并不理想,没能达到当初期待的目标。
与他相比,同样经过深思熟虑后填报文物保护与修复中本贯通专业的周援秋,刚刚通过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正向未来一步步踏实走去。
2017年,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图书信息管理专业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以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工程专业,三家联合办了件大事——首创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2+1多主体、双学位的贯通模式。
三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职业能力为基,以专业发展为重,统筹进行课程的设置、调整与融合。
“我们前3年在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就读,后4年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就读,同时可以选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辅修专业。”既是第一届学生,又是第一届毕业生的小周说,中专三年,老师花了大力气教授文物保护的传统技能,比如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每周有整整一天是实操训练课,还有半天是视觉艺术学院的老师来上绘画课。同时,在中专阶段文化课中,有针对性地要求强化理化科目的学习。进大学后接触了更多科技文保的课程后,她欣喜地发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可以成为自己独具优势的专业精进之路。
由于目前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实践中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研究不多,这个“空白”令周援秋跃跃欲试。她的毕业论文题目便是“脱酸技术在古书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及《金雪野松风图》的修复”。
因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而对文保产生兴趣的小周经过7年深入学习后,真正爱上了这个专业。2019年她利用假期跑了全国23个博物馆,2020年则是25个,包括河南省博物馆、龙门石窟、江西省博物馆、龙山文化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和甘肃省博物馆等。
去年参观徐渭艺术馆的时候正值“笔无常法雅丽丰繁——任伯年绘画作品展”特展开放期间。观展时经过多年专业浸润的周援秋可以清晰地识别出立轴画心上明显的病害,分辨出作品的装裱形式、绫绢的材质、细节的质量以及艺术风格的呈现等,也开始寻找一些文保相关的监测设备看看参数。
她说:“环顾展厅那一刻,守护文物的自豪和责任担当油然而生。”
据了解,与小周同一届毕业的学生,有的正在上海博物馆实习,有的考取了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研究生。
“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门建立在保护性修复技术基础上的跨学科专业,相关领域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既掌握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等专业技能,又掌握文物材料的年代判断、成分分析等检测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培养难度很高,我们原先是有些担心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院长汪苡恝坦言,但是目前看办学效果很好。
她说:“一些文物保护的用人单位是我们的教学实践基地,在跟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优秀的专业素养。有的地方原本的招聘学历门槛是研究生,如今为了招我们的学生,专门调到本科。”
长周期培养
各方准备好了吗
几天前,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老师来到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给机器人技术中本贯通班学生作讲座。
2014年,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拿出招牌专业机械工程(数控技术)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相应专业,成为参与开启中本贯通联合培养先河的学校之一;2023年,它又与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联合新设机器人技术专业。
“上海是一座有工业底蕴的城市,职业教育培养对标产业升级,部分岗位需要更多有丰富经验、有‘童子功’的高技能人才。”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张伟罡校长说,“这需要职业教育在长周期培养领域有更深的探索”。
如何保持学生在长周期学习中的兴奋度,如何与企业进行全过程合作,各方都在摸索中前行。
2022年,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合作完成的《航天器制造人才精准培养的中职创新与实践》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校企紧贴航天加工制造业发展,合作推动以适应航天工业发展需求的多轴加工、增材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共同围绕航天加工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专业课程体系,将航天技术标准与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核心能力相对接,开发涵盖“行业标准—职业能力—企业产品—学校课程”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对“中本贯通”的未来发展,张伟罡有两个期待。一是希望更多本科学校加入这条培养路径。二是让中职阶段的学生获得更多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关的实践创新项目。在他看来,学生正值学习能力最强、身体素质最好、最有活力的年纪,应该和高中学生一样,获得更多全面成长的机会。
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樊秀娣表示,如何练好“内功”,盘活教育创新资源,增强企业、高校参与中本贯通培养的内驱力,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思考、协调的当务之急。
招生之变
育人之变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华东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石伟平认为,当下,上海的职业教育通过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管理,历经多年转型落子,优化布局——2019年至今共减少了10所中职学校,新建9所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学校。2024年,上海将新增20个中高贯通专业、8个中本贯通专业,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将增至10所。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链不断完善。
“对中本贯通培养的理解不应该停留在‘不用高考’,其本质是探索育人模式全过程新的路径,这一改革需要突破思想窠臼。贯通培养,有物理叠加,更要有化学反应。”采访中,听到业内专家不谋而合的声音,也闻几许争鸣。
有观点认为,经过10年实践,上海的“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应该摘掉“试点”帽子。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它的体量从目前来看,与参加中考的人数、最终进入中职校的人数,以及产业需要的相应高层次人才的人数不尽匹配。“中本贯通”招生人数在原有基础上可以有大幅增加,如此才不至于在与其他主要路径并列时产生数量级差异,取得规模效应并真正成为考生可以选择的“类型”之一。
不过,对此也有人反对称,贯通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其自身的特色,其中规律正在实践中摸索。它究竟是否能够满足市场与教育的双重逻辑,需要进一步理性审视,不可在政策的推动下盲目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