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恶语相向”分配地:凸显当前公招“所招非人”问题 | 快评

近日,一则“武大毕业女生考上选调生后对所在地恶语相向”的新闻引发关注。

事件源于武汉大学德语文学研究生顾某在武大“表白墙”与朋友圈同时发表的一篇文章。在这篇名为《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文章里,顾某详述了自己一年多来考上选调生以后的心路历程,未料文章引发争议。

文章的主轴是当事女生从2022年12月开始一年多的求职历程。身为兰州人的她成功考中甘肃嘉峪关市的选调生,却对这个职位尤其是对选调分配的地点——嘉峪关不是很满意。历经导师的劝阻、父母的鼓励、一度放弃之后,还是不情不愿地前往嘉峪关就职选调生,随之流露出懊悔、不甘的情绪,乃至于对嘉峪关“恶语相向”,遣词造句也引发网友反弹。

当事女生“觉得自己像黑奴……然后觉得自己像妓女,只不过是出卖自由和灵魂”“嘉峪关就是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我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的表述,让网友观之哗然,“为嘉峪关可怜”;也有网友笑称,“只听说过春风不度玉门关,没想到还有不度嘉峪关的”;当事女生还“想起王昭君”,也让网友不禁摇头,“难道是为了国家嫁到某个深山老林吗”。

成年人应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当事女生既然发了文,就应坦然接受网友的批评。这篇长文本来只是校园网上的一篇“心情故事”,或者说社媒空间里的“心情说说”而已。本来,这种“吐槽”“恶语相向”如果只是“分组可见”抑或“私人空间说说”,也不算是个事。虽然武大“表白墙”已删文章,但既然其偶然进入公共空间,也就有了公共讨论的价值。

从文章本身来看,可谓是情绪远大于内容、牢骚又大于情绪,“我并没有地域歧视”与对嘉峪关“不度春风”的地域攻击前后矛盾,引发网友反弹是非常合理的。但这篇文章背后还是不无值得辨析之处:当今就业市场的形势,以及公招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因经济形势的变动,催生了诸多“大材小用”“向下兼容”的案例,比如“上海交大医学博士当中学保健员”“核物理专业博士应聘城管”“名校博士做中小学教师”这样的新闻。而当事女生文中提到的导师发言“我学生也有文人风骨,有学术骄傲”“不愿意我委屈受气,明白武大学生的骄傲和自由”,显示了类似就业选择的“纠结”。

一方面是私营企业校招名额缩减,另一方面是“央国政”正在释放岗位,年轻人很容易用脚投票,加入“求职季变备考季”的考研考公考编大军。当事女生自述“应届生身份就像一块敲门砖,一切能用应届生身份的我都去试,包括考选调,考公务员”也说明了这一点。既然年轻人觉得“生产性努力”已经希望渺茫,那么就更愿意考取公职从事“分配性努力”。

“放弃的理由就是‘钱少事多离家远’”“孔乙己脱不下来长衫,我也脱不下来”的表述也证明,当事女生所谓“已经拿到了九个offer”“从未把公务员这份工作列入职业规划”的说法,终究还是敌不过“应届生+选调生+编制”的吸引,而她所谓的“心向自由”,翻译成大白话也无异于“希望拿到衣食无忧的编制工作,但对无法养尊处优不满意”,“更爱繁华迷人眼”。

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当事女生的心态,也像极了古代那些“求官不得,心怀怨怼”的新科举人进士。这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文人风骨”“学术骄傲”,只能称之为某种“怀才不遇”而勉为其难“向下兼容”之后的牢骚话。

但现代社会毕竟不是古代,社会大众需要的公职人员不应是古代仅靠“科举功名”的人。公职人员如果从小到大都在学校里,毕业之后就进入政府机关,没有工作经验也不能很好理解社会的运行方式的话,那么就不仅很难做好公职,对公共服务的精神也缺乏认同。

以这起事件为例,当事女生通篇都没提到“应该怎么做好选调生”,而是呈现出某种汲汲营营的投机心态。羌笛何须怨杨柳?嘉峪关市“所招非人”恐怕已经是显而易见的结论。

公职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唯有真正在社会中锤炼过,在民营企业、竞争性行业从事过“生产性努力”,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方式,了解社会大众对公共服务的期待,做好“社会管理”工作。这起不大不小的“选调生地域攻击事件”除反映了当下就业市场的形势变动之外,也凸显了公招“所招非人”的问题。

王兢

责编 陈斌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