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读呀
密苏里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幼龄期拥有较好数字意识、理解数字原理的孩子,未来在数学学习上会做得更好。也就是说,在学龄前数学启蒙中,有良好的“数感”,是数学启蒙的第一步。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呢?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会经常遇到一些带孩子的家长,边抱着孩子边嘴里念叨着“1,2,3……”,孩子也会在家长“报数”完毕后脆生生地重复同样的数字。
密苏里大学的研究者同时表示,用孩子能从1数到几,来判断孩子的数感能力,其实是一种误解。单纯数数只是数感的一部分,孩子能够顺口溜一样数数,也不意味着数感已得到良好发展,孩子会念数字并不等于理解数字,家长们这种传统的“教育”形式不仅无效,还会错过孩子正确接触数学的方式。
“数感”更全面一些的概念是孩子能够理解数字的意义,可以在具体情景中把握不同数字的相对大小关系,能正确表示数字。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掌握“数感”宜根据年龄段的发展特征,采用“玩中学”的方式,让孩子循序渐进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培养数字意识,数学逻辑。
今天跟大家介绍几种适合学龄前孩子培养“数感”的方法,帮助孩子对数字产生兴趣。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借助食物,来帮助孩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
比如,早餐时候的鸡蛋,平时吃的水果,都可以做“完整和切块”的处理,问孩子哪个是部分,哪个是整体。
等孩子们对整体与部分的概念略微熟悉之后,我们可以借助彩色铅笔、或者日常中任意可以“分解”的物品,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字。
为什么教学龄前的孩子,数1、2、3不科学?研究者有话说
从最基本的点数开始,以“数字+名词”的方式,例如“3个玩具”“6个苹果”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数量概念。比如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时,数数总共有多少种;和家人一起进餐时,数数餐具的数量;带孩子逛超市或逛公园时,一段距离中测测行走的步数,利用身边能看到的物品进行类似的点数训练。
为什么教学龄前的孩子,数1、2、3不科学?研究者有话说
网上有很多通过投掷骰子,按照骰子上的数字在棋盘上前进或后退的游戏,我们可以在网上选购一些优质的游戏类型,陪孩子多玩几次,锻炼孩子的点数能力及数字与物品的对应能力。
为什么教学龄前的孩子,数1、2、3不科学?研究者有话说
单纯的通过重复“点数练习”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数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烦感,生出敷衍性,这时候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消灭孩子面前的数字,让数字在孩子脑中“进出自如”。
准备一张家长提前做过功课的白纸(黑板、白板),然后发出“接下来擦掉XX”的指令,让孩子在一堆数字中寻找相应的数字及对应的图形然后抹去它的存在,这个过程会增加孩子挑战的兴趣点,加强对数字的印象,游戏过程中可以通过完成的正确率给予鼓励或奖励。
为什么教学龄前的孩子,数1、2、3不科学?研究者有话说
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虚构一个玩伴,告诉孩子我们即将去玩伴家做客,需要带一件或两件礼物送给他们,礼物要从自己心爱的玩具中挑选,然后计算自己剩余的玩具数量。在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举动来了解孩子选择礼物的态度,对待自己物品的态度、适当加以引导,形成一个正确的物品观及让孩子体会到数字中存在的减法概念。
为什么教学龄前的孩子,数1、2、3不科学?研究者有话说
以上是教孩子们认识数字的一些常见方法。
记得刚开始教小小费认数字的时候,我们全家轮番上阵,看似把他教会了,后来姥姥说“测试一下”。于是,我们拿了一副牌出来,让他把数字7挑出来。只看见他盯着那些带数字的牌,摆弄了半天都没有挑出来。
全家觉得很失望啊,怎么养了个笨孩子啊。于是又耐着性子教一遍,结果还是不行。怎么办呢?后来想起一些教育心理学说,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点来学习。比如4+6,我们就教他:假设你面前有一盘巧克力饼干,你先把4块吃了,再数手指慢慢吃掉6块,最后吃了多少块饼干?答案就是多少!哇,奇迹真的发生了,这招对贪吃的小朋友来说真的很灵验,一下就会了。
此为一个小插曲。其实,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并不是真的要让孩子懂得法和法。最重要的是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比较包容的概念,包括分类、数感、金钱、运算、测量、几何等等,我们家长要有意识地在这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比如分类。家长可以自己动手画下图这样的形式。
为什么教学龄前的孩子,数1、2、3不科学?研究者有话说
然后提问孩子:请根据特点分类。如果孩子有犹豫的话,家长可以提示:按照颜色分类(当然不提示最好)。于是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上图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照颜色分,一种是按照水果、蔬菜的性质分。如果掌握了这种出题的规律,家长可以有千变万化的方式和孩子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