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在《论教育》中提到“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为其人”
也就是我们人最后可以变成什么样,主要和教育有关。很多人觉得孩子是不是聪明主要跟遗传有关系,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不少农民的孩子也能上清华上北大,甚至上哈佛。
孩子先天的智商其实相差不远,而孩子到底能不能成才?主要是家长的教育有关!
在我们看来一个家庭可以出一个大学生都不错了,可能刚好他的孩子比较聪明,爱学习,如果三个孩子都能上大学,说明这个家长教育还是有一套的。
而有一对夫妻生了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而且最后都以全奖考上国外名校的博士。这和一些企业家给孩子买学位又是完全不同。
这对夫妻是清华大学的老师,男的是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家黄克智院士,女的是清华教授陈佩英,他们生了三个孩子,大女儿大学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考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长子黄永刚(老二)是北大的高材生,毕业后全奖考上哈佛博士,老三黄永强的17岁就到美国上学,大学和博士都是在国外读完了。
他的三个孩子都非常的孝顺,前两天黄克智92岁生日时,黄永刚说自己做教授,时间比较自由,每年都会回家几次,父亲的生日,母亲的生日都会回来,有时候父亲的生日过的是阴历,如果是闰月就会有两个生日,而他两个生日都会回来,而且回家也会帮着父母做事情,是一个很孝顺很难得的孩子。而陈佩英也在公开的场所表示,自己的孩子很孝顺,自己觉得很幸福。
孩子全奖考上了大学,而且还很孝顺父母,这是很多父母梦寐以求的结果。但是看到黄克智夫妻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又觉得很沮丧:别人的聪明都是先天自带的,我们这出厂质量都不如别人,怎么比啊!
但是陈佩英几年前去江西一所中学举办座谈时就明确的讲到:自己的孩子之所以这么优秀,并不是说自己的孩子有多聪明,主要也是在家长的监督和孩子自身的努力下达到了。
而《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的妈妈就说过: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孩子从小教育抓好这几点,你家娃也可以成才,家长快用起来
1、家长给孩子多点鼓励
陈佩英小儿子黄永强在清华附小念六年级时,从来没有摸过计算机,而当时听说北京要举办一个小学生计算机基本的知识竞赛,小儿子很想去。
陈佩英和丈夫鼓励孩子去报名,妈妈也帮孩子找了一个朋友的单位的电脑,在早上6:00~7:00别人上班前借用。
正是父母的鼓励和支持,黄永强当时拿到了第一名,而也让他对计算机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直到现在也从事的是计算机的工作。
这让我想到那个95后博士:两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金奖得主张钺,从小也是得到妈妈的鼓励,参加了一个数学比赛得奖之后,对数学产生了强大的兴趣。
父母要不断给予孩子信心和鼓励,让他了解到自己是能够获得成功的
2、教会孩子勤奋很重要
陈佩英说自己的二儿子黄永刚,在高考前一年就开始不看任何的电视,每天晚饭后也要做课外的代数题。
自己的小儿子黄宏强在小学四年级开始跟着广播从26个字母开始学英语,一直跟着学了四年。(家长别说自己不懂英语,就是清华教授的儿子的英文也是跟着广播学的)勤奋才能多产,耕耘才有收获。
前两天黄克智过生日时,儿子黄永刚说自己的父亲每天四点起来,而自己比父母学是勤快一些,每天三点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样,儿子黄永刚也是非常的高产,每年要上课,带学生,自己还写论文。
陈佩英说:自己的孩子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比同龄的孩子付出得更多!
3、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很多父母不希望孩子看手机,但是自己天天就捧着个手机不停的刷,甚至一面辅导孩子做功课,一面用手机跟朋友聊天。
孩子的很多习惯是习得的,就是我们成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父母爱玩手机,孩子跟着学也是理所当然的。
陈佩英和丈夫两人的时间抓得非常紧的,下班回家基本没有闲聊时间,吃完饭还会继续工作!
父母的做法孩子看到眼中学到心中,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回家都是先做作业,复习功课和预习第二天的功课,这些必要的工作做完了,才会去做其他的事情。
父母好的身教,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让孩子得到滋养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
4、孩子教育一定从幼小阶段开始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提到:孩子从出生到18岁,每3到6年就有一个性格成长的飞跃。
而孩子6到12岁,性格,习惯,三观,道德都有待成型,家长注意培养孩子。
就像我们种树一样,小树小的时候不小心长歪了很容易可以扶直,如果小时候没有扶直,等树长大了定型了,就永远是歪的了。
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小学阶段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是非观还没有,父母引导不正确的话,那么很容易让孩子走上岔路。
这个阶段如果错过,家长没有好好的教育,孩子初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一定要对孩子小学六年进行清晰的规划,针对孩子每一年的成长和变化出现的问题进行规划和引导,不迁就孩子的父母才能把控好孩子成长的方向,才能做孩子成长路上的真正的指路明灯,帮助孩子更好的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