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家长群、朋友圈被一则新闻刷屏:体育,印象中的“副课”,现在转正了!而且分值的比重,甚至和语数外齐平。
消息一出,编辑部的汤圆妈赶紧把这个新闻转给了家里的老人,因为给女儿学咏春这事,家里老人一直不赞同,说:“学这种有什么用,正课不抓紧,浪费时间学这些,还不如报数学、英语班呢。”
现在眼见体育运动这么重要了,总算能名正言顺地学下去了。
汤圆妈之前遇到的困境,其实不少家长都经历过,别说咏春这种小众的,就算比较常见的篮球、足球,学了既不能加分又影响学业,要坚持学下去也会受到很多阻力。
可这些和学业无关的兴趣班,就是毫无用处的吗?
PART
01
在一档讨论全球文化的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里,有一期就谈到了各国的培训班。光听名头,就和学业完全不搭。
比如澳大利亚家长,会将收入的 20% 花在兴趣班上。其中,比较受欢迎的一个兴趣班,居然是 Party 兴趣班。
这种兴趣班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了,主要目的是教孩子怎么策划一场 Party。
比如主题怎么确定、环境怎么布置、邀请函怎么写、怎么准备适合大家口味的食物等(想想幼儿园开始学的话,长大后开一家婚庆公司那是绝对没问题的呀)。
在美国也有挺受欢迎的领导人兴趣班,在这个兴趣班里,会有一些任务。
比如要站在很多人面前,讲一些比较深刻话题,或用组织会议讨论解决方案等方式,来锻炼他们的领导力。
而在法国,3 岁小孩就会被送去上哲学兴趣班。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有非常丰富的思考能力:
“我从哪儿来”
“为什么人比动物高级”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问题库,而哲学课正是满足孩子好奇,提高他们思考能力的好去处。
PART
02
那肯定有家长会说了:这些都是国外的经验,不适合咱国内这种激烈竞争啊。
其实不然,近几年国内兴起的各种兴趣班,也是五花八门。有学马术的、击剑的、高尔夫的,还有专门做木工的、给孩子上山地自行车课的,甚至给孩子上表演课的。
这么看这些非主流的兴趣班,其实并非只是一个噱头。它们都有个共同点,非结果导向,更注重的是过程。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也提到了体育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即使不会让孩子成为体育职业选手,但可以先让孩子看到当下世界的多姿多彩,沉浸在单纯的、快乐的、需要团队协作的体育活动中,再谈未来吧。
就像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12 岁前是一个人兴趣发展特别重要的阶段,兴趣是既要能动,还要高兴。
如果单纯做技能训练,动了不高兴,就会成为一个痛苦的记忆;只有高兴地动,才能把孩子调动起来,寻找外界的刺激,学习就是其中一个刺激。
PART
03
回到开头,编辑部汤圆妈的亲身实践,难道是为了让汤圆长大后当个武行?
给出答案的是汤圆:因为学了后真心喜欢。
练咏春的过程挺辛苦的,每天要扎马 20 分钟,重复练习“小念头”(内功心法),这需要孩子耐得住枯燥,静得下心;
除了静态,动态的练习强度更高。参加咏春夏令营的时候,每天 5:30 起床,6 点要跟着师傅去跑山、跳绳、推轮胎,吃完早餐要站木桩、练黐手等;
更挑战的是实战训练,小朋友是要上擂台去打比赛的。有次实战,汤圆被打出了鼻血,虽然被打伤打哭了,可简单处理后,她还是坚持上场打完了比赛。
这不仅训练了汤圆的自控力、身体感知力,也培养了抗挫力、忍耐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说不心疼是假的,但看着孩子每次上课和活动,都很积极很认真,那句“要不要继续学”,汤圆妈也一直没问出口。
兴趣成为动力,去塑造孩子一个好的品性,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国内不少学校,也在校内开设了兴趣选修课,除了常规的书法、钢琴、舞蹈、乒乓球外,还有一些新奇的项目,比如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芝麻山初级中学,还设了机器人、无人机、抖空竹、滚铁环、溜溜球等兴趣班。
芝麻山初级中学的校长何欢想的就是,孩子没必要死学,他们的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一定要说兴趣有什么用,它就是能增加孩子快乐感,能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以及教会他们面对未来的能力。
对于兴趣班,你是怎么看的呢?打算或正在给娃学什么了吗?欢迎来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