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蓝皮书称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发展道路仍然艰巨公共财政支持民办园亟须法律保障
发布时间:2020-10-26 07:35 星期一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 磊
□ 见习记者 刘紫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加,总体数量从2012年的18.1万所增加到2019年的28.12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数量每年占比均超过6成。
“民办幼儿园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近日发布的《民办教育蓝皮书: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发展报告(2020)》称。但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当前民办幼儿园学费仍然较贵,“普惠性”发展道路还很艰巨。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是,制定学前教育法时须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特别是对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投入责任,辅以硬性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保障民办幼儿园获得与公办幼儿园平等的地位,为适龄幼儿提供普惠性服务。
民办幼儿园发展快
解决幼儿入园难题
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28.12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713.88万人。
数据显示,其中包含民办幼儿园17.32万所,占全部幼儿园数量的61.59%,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649.44万人,占学前教育在园幼儿的比重是56.2%。
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民办幼儿园所占比重较大已经成常态。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8.13万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3685.76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12.46万所,在园儿童1852.74万人。
近几年数据也显示,2016年,我国幼儿园总体数量是223683所,其中民办幼儿园占比为68.93%。2017年,我国幼儿园总体数量是25.49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占比为62.88%。2018年,我国幼儿园总体数量是26.67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占比为62.17%。
在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民办教育行业发展报告”课题组看来,根据近年来的数据梳理,民办幼儿园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
课题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徐玲对《法治日报》记者称,这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规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在园幼儿数、幼儿毛入园率均有了显著增长。
根据徐玲的研究,如果将视野拉长至新世纪之初,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从2001年的341.93万人迅猛增长到2019年的2649.44万人,增长了6.7倍;而同期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量发展缓慢,近20年的时间里在园幼儿数量只增加了200多万人。
民办教育蓝皮书认为,在园幼儿数增长速度较快,幼儿受教育机会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入园难”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城市、县镇、农村3类幼儿园中,城市幼儿园的数量以每年3000多所的速度增加,其中又以新建民办幼儿园增速最为显著;城市民办幼儿园占城市幼儿园的比重一直在7成以上,远超城市公办幼儿园所占比重。同期,农村民办幼儿园所占比重远不及城市。
徐玲认为,这说明一方面城市民办幼儿园发展步伐相当快;另一方面公办幼儿园承担着农村地区幼儿入学的主要责任。
幼儿数量快速增长
普惠力度有待加大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单独”二孩政策破冰。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人口政策的调整带来的是幼儿数量的增长,解决他们的入园问题成为必然。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提出“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元旦起实施。
2017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积极鼓励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要完善和理顺学前教育的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据此确立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即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80%左右。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还提出,要“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坚决扭转高收费民办园占比偏高的局面,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规范营利性民办园发展,满足家长不同选择性需求”。
民办教育蓝皮书认为,这一系列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反映出国家对学前教育愈加重视,也传递出一个信号,即新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是要坚持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原则,牢牢把握公益普惠性的大方向,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制度保障公平公正
增加财政经费投入
根据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学前教育政策一直强调要建立并完善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共同分担学前教育经费的机制。
徐玲研究发现,在上述政策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总经费投入这几年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从2011年的1018.58亿元逐年增至2017年的3256.05亿元。同期,民办学前教育的总经费从2011年的423.4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39.79亿元。
民办教育蓝皮书认为,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是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的物质基础。
据徐玲观察,在民办学前教育阶段,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11年的13.2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2.46亿元。
民办教育蓝皮书称,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办学前教育阶段的财政性经费占学前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一直很低(在10%以下),这意味着,民办幼儿园的运营经费80%以上的份额转嫁给了家庭或个人,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家庭或个人负担比较重,通俗地说就是“入园贵”。
“一般而论,一所普通的民办幼儿园是靠收取幼儿保教费和住宿费来维持自身生存的,若是想发展成为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那就要聘请高素质、高学历的幼儿教师,并为其支付较高的工资。”徐玲分析说,“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高成本,而高成本要么由政府补贴,要么由家庭埋单,政府倾向于把补贴给予公办园,那么想要办成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的民办幼儿园,就只能由家庭来支付高昂的学费。”
“民办幼儿园的政府财政投入的相对比例不足,公益性不够明显。”徐玲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道路还很艰巨。
对此,徐玲建议,要切实加大普惠力度,着重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政府还要出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认定、监管、审核和扶持办法,重点引导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转为非营利性幼儿园。
徐玲还建议,要落实政府财政主体地位,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及省级政府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投入责任。健全财政投入的相关法规,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财政补助政策,保障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
今年9月7日,教育部公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在第七章以5个条文从投入机制、财政分担、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定。
但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吴华认为,学前教育法草案的制度设计并不能解决民办幼儿园平等获得财政投入的问题,这些条款尚缺少财政经费进入民办幼儿园的具体制度安排。
吴华认为,我们进行学前教育立法时,应该在制度框架中明确公共财政对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一视同仁,使他们享有平等分享公共财政资金的权利。
“学前教育立法必须强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应该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财政资助。”吴华建议,要趁这次学前教育立法机会,推进“学前教育凭证”制度,彻底解决学前教育不公平问题,进而推动全国各个领域的教育公平。
“在制定学前教育法时,须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特别是对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投入责任,辅以硬性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倒逼政府财政责任的落地。”徐玲称。
责任编辑:方芳
833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