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陕科大!这份5年“人才成绩单”火了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用4年时间在地下蛰伏与积累,终于在第五年破茧蜕变,在夏日最高的树梢高唱凯歌。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李国梁教授也是如此,过去的几年,他夜以继日地在食品安全领域不断钻研、积淀,终于摘取了国家优青项目,实现了学校15年来在优青项目上零的突破。李国梁教授取得的成果,也是陕西科技大学五年来人才强校的写照,"我很幸运,遇上了学校实施人才战略的好时机,充分感受到了学校引进人才、服务人才的诚意,也受惠于学校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举措,作为一名'陕科大人',我很自豪!"

李国梁教授

引进来:速度与真诚

风云起乃期猛士,鼙鼓动而思良将。2015年,在"双一流"建设的带动下,全国高校展开了人才争夺战。陕西科技大学把人才工作作为追赶图强的"第一落点",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下好"先手棋",打出从"引进来"到"留下来",从"干起来"到"亮出来"的"组合拳",开创了延揽人才、用好人才的"陕科大速度"。

2016年1月的一天,漫天大雪,正是烟台最冷的时节。前一天,周友平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陕西科技大学投递了简历,第二天陕科大的人就不远千里从西安飞到烟台拜会他。"当时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起初甚至怀疑他们是骗子。"提起应聘时的经历,周友平至今仍很感动,一场推心置腹的畅谈,陌生与疑虑被火热的诚意冰释。两个月后,他就成为了陕科大化工学院的特聘教授。

那几年,全国各地、国内国外,一次次的会晤,成为陕科大负责人才引进的同志的工作常态。为了延揽学科领军人才许并社,他们三顾茅庐,赴太原洽谈沟通,为了赶约定时间,经常来不及吃饭,只能在列车或飞机上随便吃一口。不到五年的时间,由学科领军、特聘教授、青年领军、学术骨干、青年拔尖、高水平博士、普通博士等七类人才组成的人才库逐渐充盈。各个学科的人才短板逐渐补齐,原有833人的专任教师队伍扩编到1270人,增长了34%,学校各个层面奔涌出干事创业的新动能。

急切并不意味着盲目,水平面下隐藏的是学校走内涵式道路、优化人才布局的"大棋局"。文理学院院长刘建科说:"在我们这样一所工科背景的学校,必须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数学、物理学科发展,布局新的学科方向,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未来,我院还将在超级计算机、阿秒光源、高精度授时等方向加强研究,凸显人才优势。"2017年以来,文理学院先后引进李剑、张小红、李建全3名特聘教授,开辟偏微分方程有限元/有限体积方法、不确定性数学、数学建模与研究等科研方向,并与人工智能、控制工程等学科交叉合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特聘教授"张小红

留下来:支持与关爱

如果说,人才是支撑陕科大发展的源头活水,那么"进团队、配设备、定计划、强服务"四项用人政策就是留住人才的四面堤坝,帮助人才迅速扎根本土,实现价值,乐享生活,共同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我们的思路是以团队建设为经纬,搭建选人、用人、育人的框架,让青年人才在团队中迅速厘清研究方向、获得成长。"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新平说。2016年以来,轻工学院引进50名青年博士,分布在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科锐新材料研究等10个科研团队,有效规避了人才"野蛮生长"。

青年博士杨斌2016年应聘进入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团队。在团队负责人张美云教授的指导下,杨斌近3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项目5项,发表了10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在芳纶纳米纤维研究领域取得很大进展。杨斌说:"团队是让我滋养科研灵感、激发科研热情的沃土。人带人、人育人,才能使人才的效能翻倍输出。"

青年博士杨斌

为了解决政策覆盖面和普惠性问题,学校实行"双轨制",打通"新人"与"老人"两种分配体制的转化通道,让新进人才的顺利成长与原有人才的激励提升共同前行。受益于学校《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化工学院青年教师张金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完成了访学任务。一年里,学校全额减免工作量要求,全额发放工资津贴,还发放1万元生活补贴,让他安心徜徉在有机化学科技前沿,充分开拓科学视野、打下研究基础。返校后的两年里,他连续两年产出了6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李国梁始终记得校党委书记姚书志、校长李志健在他申报"优青"项目期间,一次次关切的询问,在项目函评、会评材料的打磨阶段,学院领导、同事们的关怀和帮助,"函评材料改了上百稿,会评答辩的PPT改了60多稿,每一稿都饱含他们的心血。"周友平领导的"天然产物稳定同位素组学"团队,4年来共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5篇发表的研究成果具有全球首创、原创性。

关爱人才、培养人才,知人善任,而不是把他们当成科研"机器",这是轻工学院新进人才聂景怡老师的深切体会。她于2017年被引入全校唯一一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人张美云教授被誉为"当代蔡伦"。在团队支持下,2019年,聂景怡在400余名教师参与角逐的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一举摘下"副教授以下青年教师赛道"特等奖桂冠,令全校同行刮目相看,同时被学校直接认定副教授任职资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轻工学院新进人才聂景怡

干起来:收获与梦想

既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要不拘一格用人才,知人善任,才能让人才在实干中收获梦想。五年来,陕科大引进的各类人才如春天里投下的一粒粒种子,带着生机和活力,一方面扎根土壤、发芽开花,一方面播撒果实,反哺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带来的内在变化,推动着学校"十三五"追赶超越目标一项项落地生根。

师资队伍内涵比稳步优化:

共引进各类人才477(含柔性引进)人,全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57.5%,其中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84.9%,博士化率和具有一年以上国(境)外访学经历的比率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23%和10%。

高层次人才呈阶梯式上升:

共获批"特支计划"12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获批数量连续4次位居省属高校第2;培育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教师6名,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教师21名;新增陕西省二级教授岗位聘任条件教师15名、三级教授岗位聘任条件教师25名,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10名。

学科建设进步明显: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排名全国第三(并列);2019年9月,化学学科正式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学校继材料科学学科之后,第二个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陕科大的学科建设,已然步入了国际高水平行列。

科研实力快速上升: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不久,学校获批6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直接经费3038万元,较2019年提高61.3%,获批数量较2019年提高了36%。获批数量和直接经费均位列省属高校第三名。近五年,陕西科技大学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0项,总资助金额9986.3万元,在立项数量和立项金额上,实现了同步增长!

培育英才蒸蒸日上:

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奖数位居省属高校并列第二,实现了学校办学史上的重大突破;2019年,6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同年,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7个专业顺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位居陕西高校第一;2019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陕西科技大学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科技大学阿尔斯特学院。该学院由学校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合办,是陕西省高校获批招生年限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陕科大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突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牢牢把握当下,更须开创未来。

困难是成长的"维他命",挑战是提升本领的"蛋白质"。校党委书记姚书志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错过了发展机遇,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面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新要求、人才竞争的新形势,学校在教育资源捉襟见肘、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引进难度日益增大的窘境下,应该集中资源,人财物尽可能倾斜,集中精力发展好几个优势学科。"

挺起民族轻工业的脊梁,往产业链的前端努力生长。"学校要深度参与轻工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校长李志健踌躇满志,"我们的未来技术学院正在筹建中,将瞄准超材料、隐身技术、分子医学、基因编辑、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微纳机器人等专业领域,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围绕'十四五'规划、聚焦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引进新鲜血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深夜的实验楼群,灯火通明,寂静中传来轻微的电流的噪音、实验设备运行的声音、电脑键盘敲击的声音,这些声音像春蚕食桑般,一下下一声声,绵密不绝、充满生机,合奏出全体陕科大人的"奋进交响曲"。逝者如斯夫,片刻不容懈怠,学校"十四五"的风帆又即将涨满——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