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大伙都知道,我是个上进心极强的人。
为了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从小就立志好好学习数理化。
所以从小学开始,我的语文就被落下了…
但是为了给将来的物理和化学打基础,我依然在钻研数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从乘法口诀,到速算公式。
几乎每一天,我都在同一堆公式、定律打交道。
但是,这并没有让我把数学学好。
原因是什么?
苦思冥想之后我发现,问题可能出在了语文上。
因为到了小学五年级之后,虽然数学试卷上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组合成应用题后,却开始读不懂题目了。
而数学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鸡兔同笼”,对我来说也成了“鸡同鸭讲”。
不过作为一个倔强的人,这并不能磨灭我对数学的热情。
上课的时候,依然乐于去问一些能够直接“点燃”老师的问题。
虽然有的时候我是在窗户外面上的数学课,但仍然会在课下对着数学作业做“阅读理解”。
要说唯一能打消我学习数学积极性的事,可能就是考试。
我考数学时的流程,一般是这样。
先把题目读三遍,然后平复一下情绪,再读两遍。
然后开始哭…
就感觉能在应用题上写个“解”,是我最后的倔强。
而会的题全错,蒙的题全对,就是我对数学最大的尊重。
为了扭转这种一考完试就“怀疑人生”的局面,我开始把目光投向班里的数学学霸。
你别说,学霸就是学霸。
数学老师在讲解试卷的时候,总爱先问一句“这道题都会吧”?
然后你就立刻能听到学霸在那接话:会,简单!
“那这道题就不讲了。”
结果,一张试卷的内容,十分钟就这么被“过”掉了。
留下一脸懵的我,坐在座位上扪心自问:真的只有我不会吗?
就这么跌跌撞撞的,我读到了初中。
这个时候,我的语文成绩已经赶上来了,基本能读懂数学题目的意思了。
但是英语,又成了“制约”我数学水平进步的主要因素。
每一天,我都是眼睁睁地看着数学老师把一个个英语字母,“变”成了一个个数字。
而跟不上节奏的我,总是觉得眼睛一闭一睁,黑板就满了。
要是仔细回忆老师的讲解过程的话,我甚至都想不起来他是什么时候把字写上去的。
到了高中的时候,我是真的开始生数学的气了。
因为学数学,原本只是为了给物理化学打基础的。
结果高中后才发现,虽然数学依旧不行,但是物理化学,简直就是“有手就行”的事。
但是,数学还是得学。
高低也是高考150分的科目呢。
所以在这三年里,我练就了一手虽然看不懂题目在说啥,但是仍然能在写完“解”字之后,胡诌一堆自己都写不出来第二遍的解题过程。
要是把我这种技术放到表演上,可能就叫作“无实物表演”。
我也不知道我这数学成绩,是怎么支撑着自己考上大学的。
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的数学成绩真的不再是垫底的了。
因为从高数到微积分,从线性代数到概率论。
大伙全都“炸”了。
作为一位能轻松拿下物理化学、电工学、流体力学的优秀材料学学士,仅仅是一门高数,而且是高数B,我能重修三年。
也就是挂了5回。
(期末考试和重考都考不过,就得重修)
当然了,跟数学沾边的课,也都挂了。
可是这种情况,你也真不能怪我上课的时候睡觉。
因为从助眠的原理来说,那些完全听不懂的内容,把人弄得脑袋嗡嗡的。
简直是教科书级的精神分散法。
大三的时候,我终于考过了高数和线性代数。
至于最后我是怎么考过的…
我只能说,全靠材料科学学院的学生,和数理学院的老师之间,“浓浓的师生情”。
由于“原生数学”的影响,我哪怕是现在拿到小学的数学课本,都会感觉后背有点发凉。
我曾记得,不止一位老师对我说过,要形成数学思维,才能把数学学好。
什么是“数学思维”?
其实“学以致用”就是学习思维的一种。
比如说,“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让你在城市弯曲的道路之间,快速选择出最短路程。
这看起来是个简单到无以复加的思维。
但是数学知识,就是需要这样的形象化应用,才能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游刃有余。
怎么把数学里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也许一套《数学三书》,能帮到你。
场景化的实例,趣味性的讲解,让原本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不再抽象。
说实话,从高考到考研,真正能拉开考生之间差距的,还是得看数学。
如果能把数学学好,或许当年,我就能考上清华了吧。
(手动滑稽保命)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