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萍萍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教育行业的方方面面,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已成为教育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只有了解我们所生活的智能时代,找到适应智能时代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
当教育与人工智能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基本应用覆盖了“教、学、考、评、管”全场景,有效助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学生、教师和各级教育管理者提供了精准、便捷的服务。
《智能教育》这本书对智能时代的重要趋势做出革命性的解读,披露了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和判断,为探索智能教育变革的可能性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本文截取自原文,经过编辑。
若将“未来”的时间线拉得更长更远,在某种程度上,在线教育只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
未来教育将打破空间、时间、年龄、科目等限制,带来教育界的很大改变。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着这些改变,也让很多关于教育的设想成为现实。
这种改变,从实体上看,是学校、教室、班级制度的变化,从根本上看,是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乃至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发生更大的变化。
学校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原始的学校没有固定场所,传递知识靠的是口口相传;农耕文明时代,往往只有富贵人家才能进入学校;在工业社会,学校逐渐变得规模化和标准化。
智能时代,学校和学习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动机不再是“找一份谋生的工作”这样单一,学校的概念将更加模糊,以个性和创新为特征的学习也将成为时代标志,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
互联网可以无限自由地“流通”一切信息——既然随时随地打开计算机就能学习,并且能够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人们还有必要进入学校吗?
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瓦解,未来学校会是什么样?
著名教育家、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中探讨了未来学校。
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齐划一地待在同一个校园、同一间教室,学习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
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想到的不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未来的学习中心的外观,可能有点像创业孵化器;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建立在社区,也可以建立在大学校园。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孩子可以跟75岁的老人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在未来的学习中心,人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孩子的学龄教育,更要关注自己的终身教育。
如何评价学习的效果?朱永新提出了一个新的办法,推行“学分银行”,为每位学生建立终身学习档案——只要你是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只要你愿意学习,那么你学习的每一种知识、掌握的每一项技能,都能够被记录、被评价。简而言之,在“学分银行”里,一个人学习的进度和成果一目了然,终身有效。
这可能就是“学力重要,学历不重要”的未来教育体制。朱永新提出,未来学校应该能够跨越传统教育的五大鸿沟:
一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的鸿沟。
二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鸿沟。
三是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鸿沟。
四是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的鸿沟。
五是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鸿沟。
当这些由于观念落后和制度建设滞后产生的鸿沟被抹平时,教育才能更好地回归人本价值,人们会拥有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
实际上,世界各国对于未来学校的探索与实践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未来学校项目以21世纪技能的培养为目标,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通过开展个性化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一)美国“未来教育计划”
1996年,美国提出“未来教育计划”,总目标是在设计和实施更加高效的教育系统方面成为引领者。
按照美国教育技术办公室对“美国教育技术规划(NETP)”的界定,NETP是为教师、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和教师培训专业人员提供的“一种行动的呼唤、一种通过技术实现学习的愿景、一组建议和来自真实世界案例的集合”。
自1996年以来,美国共发布了6个“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推动了美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2006年,美国创建了一所以“未来学校”命名的学校——“费城未来学校”,这所学校是由费城学区和微软共同创建的。这所学校里没有纸笔和课本,学生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学校允许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所不同。
美国还大力推行STEAM教育,这是一种重实践的教育概念。STEAM教育的相出发点是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仅仅依靠某一种能力来实现,而是需要多种能力。单一技能的运用已经无法支撑未来人才的发展,未来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综合型人才。
(二)德国的“MINT”教育
2008年5月,德国在“MINT创造未来”联盟框架下设立了“MINT友好学校”的年度学校评选项目。
这个项目通过评选活动和标杆学校的榜样效应鼓励学校促进数学、信息、科学和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于这些专业领域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加强学校之间及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有关MINT教育的合作。
早在2006年,德国就成立了以促进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为宗旨的“小小研究者之家”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该基金会组织开展幼儿园和小学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的专家咨询、实践指导、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联合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建立地方科学教育网络,同时为幼儿园和小学提供科学教育的素材、实验资源,帮助幼儿园和小学加强相关软硬件和师资建设。“小小研究者之家”目前是德国最大的早期教育促进项目之一。
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德国近年来特别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跨学科素养的训练。
在德国,0~6岁的孩子被鼓励去探究自然界方方面面的现象,在学前教育中,孩子已经处在一个探究者的位置,老师为其提供引导;在小学教育阶段,老师更注重在常识课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系统地介绍自然科学知识;
到了中学,学校通过开设专业课程、自然科学综合课程及按照学习领域、跨学科或者以学科综合的方式开设课程,来进行连续的自然科学教育。中学初级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中学高级阶段则主要对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扩展。
近年来,德国中小学教学对于信息技术非常重视。一方面,信息技术被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之中;
另一方面,各州都在极力推动学校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数字化,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并对老师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培训,如巴伐利亚州推出了校内远程通信培训项目,而数字化学习材料也被黑森州等州正式纳入材料的范畴。
德国的MINT教育与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紧密结合,近300所科研机构和大学参与到了欧盟“校园实验室”项目之中。校园实验室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让青少年自主开展高科技实验,使其成为实验课题的负责人,有助于其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提高MINT意识、培养MINT技能。
例如,德国国家航天与空间研究中心建立了9所校外科学实验室,并向青少年开放13项课题,涉及激光技术、雷达技术、环境遥感、气象、卫星观测数据分析、卫星导航等领域。
企业也是推动MINT教育的重要力量。例如,巴斯夫公司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和儿童分别建立了“少年儿童实验室”和幼儿教育项目。
少年儿童实验室给中小学学生提供实验机会,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在这里使用化学设备探索生活中观察到的科学现象;五六年级学生通过实验学会如何把创意变成新产品;13岁到19岁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些项目学习化学和生物知识,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
(三)欧盟的“未来教室实验室”
欧洲学校联盟于2012年1月在布鲁塞尔成立了“未来教室实验室”,该实验室由一间会议室和一个巨大的开放式空间组成。
“未来教室实验室”的目标有三个:一是为欧盟的信息技术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展示未来教室教与学的技术和方法;三是提供培训、教师持续发展课程。
未来教室实验室有六个学习区,分别是互动区、展示区、探究区、创造区、交换区和发展区,每一个学习区侧重于特定的领域。
在互动区,教师利用技术来提升互动性,个人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教学设备(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是必需品,学习内容也是交互式的。学生的座位可以进行组合。
现代技术让课堂“流动”起来,当学生使用自己的设备时,很多软件让学生之间的合作有了新的可能性。科大讯飞的智慧课堂就和互动区的功能很相似。
在展示区,学生可以展示工具、进行讲演。在一个布局精巧的演讲区域内,学生可利用不同的分享工具进行互动。
在探究区,教师能够促进探究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探究区在物理空间上,能够灵活、快速地被改装成便于小组学习、配对学习或独立学习的形式。丰富、真实的数据,以及考试和分析工具,给研究带来了附加值。
在创造区,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和创造活动,通过各种技术来设计产品。
在交换区,学生可以分享、合作,信息技术能够为其提供更加多样的交流和合作方式。交流不限于面对面交流和同步交流,也包括在线交流和非同步交流。
发展区是一个非正式学习和自我反思的学习场所。学生不仅能够在他们自己的空间内独立地进行学习,而且也能在家里进行非正式学习,其能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可靠和有效的非正式学习,步入真正的终身学习阶段。
还有很多国家都开启了自己的“未来教育计划”。
2006年,新加坡发起了“智慧国2015”项目。该项目在教育方面的具体规划体现为鼓励学校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扩大学校教学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的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2006年,俄罗斯以实现中小学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启动了“未来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完善全国的中小学校机制,改善教育环境,更新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管理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个性化学习。
芬兰在2011年12月开启“FINNABLE2020”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建立能够打破传统时间、地点和人员限制的创新性学习生态系统,在芬兰及国际范围内推动更具合作性的、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21世纪新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创设工作。
2013年6月,法国参议院通过了《重建共和国基础教育规划法》,明确阐述了法国面向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愿景,即“大力推广数字化教学”。
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国际型高科技人才,2014年,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愿景下开展了“超级高中”建设计划。该计划旨在在日本全国范围内设立200所超级科学高中示范研究基地学校,通过打造云技术教育信息化平台来促进超级高中的发展,进而带动日本基础教育改革。
中国于2013年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成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其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学校的整体创新提供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该计划得到了各地中小学校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四百多所学校组建了覆盖全国的“中国未来学校联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学习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空间上,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教室成为各种各样的开放区域,而不是一间间标准化的房间;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而是可以待在自己感觉最舒适的地方;在时间上,开学和毕业、上课和下课都没有固定的时间。
2.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变化。一方面,教师的来源和角色多样化,他们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也可能并非专业教师而是在某个领域有专长的人,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个固定学龄段的学生,而是一切对知识感兴趣的人;另一方面,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变成启发者和引导者,师生身份也可能互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3.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习内容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定制化,学习中心小规模化,学习方式多样化。
4. 评价方式发生变化。考试成绩成为参考,学习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表现。
5. 教育的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由学校教育走向家校共育,家庭教育也可能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6. 教育向终极目标靠近。教育对学校的依赖程度降低,终极目标不再是获取文凭,而是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在未来教育体系中,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人工智能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智能教育》作者介绍:任萍萍,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大学博士在读,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A.I.教育公益计划”发起人。现任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副主席、教育集团公司副总裁,兼任北京京师讯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
作为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从业者,任萍萍有超过14年的行业积累,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并牵头发起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公益计划,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广、品牌管理等领域都有卓越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