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豆豆
近日,江苏一家长称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家长群里出现的问题,引发不少家长共鸣。
本应是家校沟通桥梁的家长群,无形间成为“压力群”。对于家长群该不该存在的问题,网络上一片热议。不少家长表示理解,也有人称退群的家长不够淡定。
原本,家长群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的产物,之后却慢慢演变成了家长对老师的“夸夸群”。
家长们为了替孩子在老师面前博得好印象,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纷纷开启称赞、感恩模式。群组内甚至会出现“争宠”、炫富、争吵、辱骂等行为……由此,家长群也开始慢慢变了味。
近日,一则“小学家长约架,头破血流进医院”的微信对话截图和视频在网上热传。网传截图显示,两名三年级男生因在学校做操时“踢屁股”,倒水时“绊摔跤”产生摩擦,两名学生家长遂在微信群内发生口角并“约架”。
“陈爸,你是不是没吃过苦头!”聊天记录截图中看到,其中一名小学生的父亲张某因为儿子疑似在校被打,在家长群内率先发难。
被点名的“陈爸”反驳称,自己儿子确实打了对方三下,但起因是对方做操踢了自己儿子屁股。“陈爸”还不甘示弱地表示:“口气这么大,你说,我随你。“
随后两人争吵升级,火药味渐浓,并约定第二天早上在校门口见。
争吵中,两名孩子的妈妈也加入“战局”,形势愈演愈烈,其他学生家长纷纷在微信群内劝架,希望平息纠纷。然而第二天一早在学校门口,“陈爸”仍用U形锁敲破了张某的头,后者鲜血直流当即被送进了医院。
家长群最初的建立,是为了增强学校与家长联系,通过家校联系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但不知从何时起,家长群却无形中给家长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就在国庆前,一位爸爸在家长会上突然情绪崩溃大哭。起因很简单:原来是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信息,被老师提醒后,突然就失控了,边哭边说自己加班、开会又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这位爸爸解释说打电话不是不接,是总开会没办法接,说着说着,一下子就崩溃了。
能让一个成年男人在公众场合嚎啕大哭,“家长会被点名”恐怕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前几日,浙江一所学校为了迎接考察团的参观要进行大扫除。一位家长因为没有看到群通知,没有参加打扫,被老师要求面谈,并被指责不尊重集体和老师。
原以为孩子上了学,生活就可以轻松点,可自从进了家长群,有的就只是无止尽的心累和焦虑。社会新闻里,今天曝一位家长被踢出微信群,明天曝一位家长被老师拉黑,关于家长群的新闻屡见不鲜。
其实每个家长在刚进家长群时,还是很有爱的。被拉到一个“知你忧,懂你苦”的大集体里,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
想着从此以后,不但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能随时接收老师和学校的通知,简直欣喜若狂。但是,一天下来,它就变成了“表演艺术家们”施展演技的舞台。好好的家长群开始变异了,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戏精群......
每天成百上千条信息是常态,甚至一眨眼的功夫,对话框就变成999+,大多还是毫无营养的拉家常。偶尔中间还会夹杂着老师发布的一些通知,所以必须耐着性子一页页地翻看,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
知名节目主持人汪涵,曾公开说过自己不加家长群。和很多父母一样,汪涵也面临着作为家长的压力,那就是来自“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为了逃避这种压力,他拒绝加入家长群,即使妻子多番催促也坚决不加。
家长微信群是把双刃剑,它的存在拉近了学校和家庭的距离,降低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成本。当它失去作用的时候,伤害最大的只有孩子。而我们该做的,是营造良好的聊天环境,还家长群一片宁静。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在网络世界做“戏精”。
1、让群聊简单一点,一切以孩子学习为主。班级群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老师发布学生的相关信息,确保家长能够知道并执行。既然最重要的是接受通知,那么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家长们完全可以保持安静,免除一些例行的问候和感谢。
2、多向老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可以通过微信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遇到一些孩子的学习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向老师请教。把自己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成长得越来越好,而不是和其他孩子家长的攀比上面。
3、家长群需要沟通和分享,但也要适度。微信家长群是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家长们可以根据一些涉及到班级的问题进行沟通,也可以分享一些好的经验。但是把分享变成“旅游摄影大赛”“豪车摄影大赛”等,明显都不是老师的初衷,也不是家长的初衷
4、班主任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应该尽职尽责。家长群其实只是服务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之一,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家长和学校双方还是应该互相理解,教育永远离不开两者的紧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