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背后其实还是责任权重度出了问题。(人民视觉/图)
据央视新闻日前报道,江苏一位爸爸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怒道:“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质问: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虽然不能排除演戏的可能,但这段视频却引发不少共鸣,不少家长也纷纷出来倒苦水。
话说回来,敢于像这位爸爸站出来挑战老师的家长,实属凤毛麟角。几乎所有家长至少表面上都是“积极配合老师工作”的,家长群里不乏对老师各种吹捧、恭维甚至跪舔的文字,心里觉得麻烦、觉得苦不堪言的家长,往往是既不敢怒也不敢言,腹诽几句,与家人朋友抱怨几句,或者有敢言者出来了,在网络上匿名附和几句。自己的孩子在老师手里,提意见会不会导致老师对孩子另眼看待啊?这是每一位家长发言前都要在内心反复掂量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尽管内心或私下或有抱怨,绝大多数家长其实还是期待这样“负责任的老师”的。老师的初衷难道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吗?这些家长对自家的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们觉得,孩子在未来要出人头地,就要上好大学;为了上好大学,就要上好高中……如此倒逼回来,孩子就要上好小学甚至上好幼儿园。选择价高但居住条件恶劣的学区房,难道不是一切为了孩子吗?在这个意义上,“老师负责任”才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
当教育系统搞减负,降低课业难度、减少授课内容、让小学生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书面作业、三四点钟放学、不考试、不排名等,这些家长往往将课内减掉的负在课外又加回来,而且是变本加厉地加回来,导致课外培训畸形繁荣。老师与学校卸责、不负责才是他们担心的。
对老师与学校来说,老师是普遍有职业荣誉感的,学校对声誉也是有追求的。家长愿意在家里或校外给孩子额外辅导与培训,有助于学校达成教育目标,是老师与学校所乐见的。既然这么多家长积极把孩子放入赛道,怎么赢就成了家长同老师与学校的“共谋”。老师让家长参与教学与批改,家长且痛且快才是常态。一个巴掌拍不响,得两个巴掌或把脸凑上去才行。
真正痛苦的是两类家长。一类家长是双职工,工作实在太忙,要一天从早到晚紧盯老师的要求实在有心无力,孩子的学习重要,但保住全家的饭碗更重要。今年9月,一位爸爸在家长会上突然情绪失控,因为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在被老师点名批评后,突然崩溃。他边哭边解释,自己加班、开会还要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另一类是不愿意加入这个游戏的家长,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宽松快乐的童年,不觉得小学语文数学考不了高分对孩子的将来有什么影响,希望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发掘与培养孩子的天赋与兴趣。
这两类人被裹挟进上述“共谋结构”,被强迫“配合老师与学校的工作”,非常痛苦与煎熬。让这两类家长和他们的孩子有各自的出路,才是真问题。最终,让愿意拼娃的继续拼娃,让希望给孩子探索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家长走自己的路,哪一方也不裹挟另一方,哪一方也不强迫另一方,各生欢喜,教育体系与社会应该给出这样的空间。
最后,就个人经验而言,家长退群,涉及的不仅仅是家长同老师与学校之间的冲突。家长群里,今天这个接龙,那个打卡,有相当一部分与学校教育无关。亲见到的认为荒唐的接龙,诸如“反诈骗教育”,老师要求每个家长关注某某公众号,并且在群内接龙表示已关注;诸如要求家长签署“一带一盔”承诺书,接送孩子开电瓶车必须戴头盔,上传打卡并在群内接龙,最为荒唐的是像我这种没有电瓶车的家长也要签署、上传与接龙。这是把家长当小孩子挥来使去,但这些活显然不是出自老师与学校,而是从当地教育部门压下来的。一级级压下来,让所有人浪费时间做这种荒唐事,如何解决?
一个家长群,内蕴着多少的期待、挣扎、煎熬与荒唐,折射出多少的教育、社会与公共治理的问题。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