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我。”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候选人卢安克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最真实的写照。他虽是一个德国人,可他却在中华大地上奉献了自己十多年的青春,为无数的留守儿童带来知识的同时,也为那些孩子们带去生活的温暖与希望。他在贫困山区支教的十余年从未向政府要过一分工资,也从未要求过政府为他做过什么,他只是默默地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为山区的孩子们点亮未来的光芒。
卢安克出生于1986的德国汉堡,在汉堡美术学院毕业之后来中国旅游,之后到南京的东南大学和中国学生一起生活,后又前往广西的农业大学。也是在广西农业大学的这段期间,他了解到了山区里的那些留守儿童。此时的他已被这片广阔的中华大地所吸引,所以他不想回去了,他想留在中国。当他看到那些令人心酸的孩子们时,支教的想法涌上心头。
1997年卢安克在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授德文,结果因为他没有“就业证”被当地部门发现之后处以罚款。1999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广西到一个县城里面的中学担任初中老师,但是由于他的教学理念无法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他遭到了家长们的反对,学校也不得不将他开除。之后的他为了能继续在这些贫困地区教书,他于1999年成立了一个办事处,这个办事处是广西外经贸委批准的,所以这一次他有了合法的从事教育工作的权力。
2001年,卢安克将他的办事处搬到了广西东兰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头一次见到外国人的村民都很好奇为什么他要将头发染成那个样子。很快,他在这里的隘洞中学当了老师。村民知道卢安克免费教自己的孩子们时都很感激,他们对他很好,他也很喜欢去学生的家里做客。不过,他很快发现了这里的教育存在的问题。这里的孩子们经常读着读着就没了踪影,普通班级里的孩子们没人能考上高中,他们对高中的概念已经模糊,有时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去学习。连高中的上不去,怎么上大学,大学上不去那读书又有什么用?
卢安克说, 中国的教育只是为了让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些孩子们在这个过程渐渐脱离了他们的天性,也脱离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后来的他来到了一个名为板烈村的小村庄,也是在这里开启了他漫长的几几教书生涯。尽管这里的位置很是偏僻,尽管这里的交通十分不便,尽管这里的经济十分欠缺,但为了那些有的甚至连小学都没上过的孩子们,这些又都算得了什么。那些留守的孩子们有的甚至出生之后开口叫的第一个人是爷爷奶奶,而不是爸爸妈妈。
他开始在这里扎根,开始习惯这里的生活习惯,开始很村民们融洽相处。村民们都很感激他,也很尊敬他,孩子们也很喜欢他。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做游戏,也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干活。他像是一个父亲,那些学生像是他的子女们。卢安克在板烈村教书十余年,他从未想政府要过一分工资,自己的生活也只是靠着自己写书换来的稿费以及父母的资助维持。他只是希望有一天这些山里的孩子们可以从大山之中走出去。
卢安克的事迹被眉头曝光之后,赞誉和毁谤一同袭来。有的人被他的事迹所感动,在赞扬他的精神的同时也纷纷远赴山区支教。但也有一些人他们恶意中伤怀疑他是什么外国安插在我国的间谍,什么恋童癖患者等等各种危言耸听的言论。卢安克也曾为此一度关闭了自己的博客,他说我承担不了社会反应所带来的后果,也不想别人因为我而难受。他希望媒体不要再报道关于他的事迹,也希望不再有人去打扰他的工作和生活。最终,卢安克还是离开了那里,离开了那座有着深厚感情的大山。
卢安克说他不喜欢固化或者标准化学生的思维,他不会用常规的方式去要求自己的学生,也不会去命令孩子们必须去做什么。他想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卢安克像春风一样,轻轻地拂来,轻轻地远去。但是他所留下来的是生活的希望,是生命温暖的光。是,他是没有教出什么成绩,可在那些孩子们渴望知识的时候默默付出十多年,这又何尝不是令人动容的成绩。他就像是黑暗里那盏最亮的灯,照亮了孩子们的脸庞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更照亮了孩子们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