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号称人人平等的时代里,教育却并不是平等的。在一些大城市里的孩子们可以接受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寓教于乐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也相应的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然而在深山里的一些孩子,能够接受最基本的教育,让他们不变成文盲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而且考上好大学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理念,会让他们格外地唯分数论,认为只有在那些考试指定科目上拿到高分的孩子才是好学生。
然而卢安克,一位德国青年,却为了让中国深山里的这些孩子也能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为此他义务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从不向学校要工资。
问题少年惹人头疼
卢安克是一个德国人,在德国念书的时候,他并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因为他很顽皮,对事情也很有好奇心,因此上课的时候,对于老师讲的一些知识,他总是想刨根问底把它问得明明白白。
原本只是这些知识老师要求他必须记住就可以了,但是他却总是对此提出一些奇怪问题,使得老师有时候都被问住了,因此老师总是对他很愤怒,觉得他不能老老实实地听课,提问题只是想搅乱课堂纪律。
但是童年时代的卢安克却觉得自己很委屈,明明自己只是想把事情搞得更清楚一点,怎么就会被责怪呢?
而且老师对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非但没有鼓励夸赞,反而是又是指责又是批评。但是卢安克觉得自己只是不想要按照那些标准答案来写而已,自己的想法虽然和标准答案不一样,但是其实也是用心思考得出来的结论,他不明白这为什么会被老师判定成是错误的。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接触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他这才发现自己老师的教育理念其实已经很过时了,现在出现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反而是他非常喜爱的。
尤其是其中一个教育学家提出:要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个理论让卢安克很认同,他甚至认为,如果在他孩童时期如果可以遇到一个拥有这样的教育理念的老师,那么他一定会快乐很多,甚至可能会拥有比现在更大的成就。
偶然旅行转行契机
后来的卢安克在学习和研究这些教育理念的过程中,由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此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的生活也慢慢地步入了正轨。
在卢安克考上了一个很不错的大学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中国旅行,因此看到了很多贫困山区里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们接受的教育正是他所厌恶的那种压抑人性的填鸭式教育,他看到了这些孩子,不禁感到了一阵心痛,仿佛看到了当年小时候的那个无助的自己。
而且中国山区里的教学环境也十分艰苦,给教师准备的居住校舍只是一排破败的平房,而且在山区里,洗澡这种生活基本需求,也经常难以满足,这并非是当地村民不敬重老师,而恰恰相反,他们知道老师能够来到山区教书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对老师们很珍惜并且给他们提供的都已经是可以提供的最好水平了。
而且当地经济条件很差,能够给老师发放的工资也很少,因此很少有老师愿意留在这里教书,教学质量也就更加难以保证了。
卢安克看到了这一张张稚嫩的对于知识十分渴望的脸庞,不禁感到十分的心痛,而且他也曾经自学了很多的教育知识并且对教书育人也是十分感兴趣。因此卢安克决定留在这个中国山区里,来做一名乡村教师。
义务支教长达十年
一开始,村里人看到有一个外国老师要来这个小山村教书,第一反应都是这个年轻人一定只是三分钟热血而已,等到他疲倦了,肯定就跑回自己国家去了。
他们对这种事情早就习以为常了,别说外国人,就是本国的一些来支教的大学生,也都是一开始满怀激情地来了,到最后没多久就受不了这种艰苦的环境,回到城市里去了,更何况卢安克是个外国人,不仅不一定能忍受这种艰苦的环境,而且文化差异也会让他很不适应。
其实村民们对于这种支教老师的逃跑毫无怨言,因为他们也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光靠满腔热血也许可以支撑一阵子,但是如果长此以往,热血也总会有消耗殆尽的那一天。
然而卢安克和其他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支教老师不一样,他从来到这里支教的第一天,就和这里的村民打成一片,对这里的居住环境,他也一点不挑剔,不出一周,他就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个在这个山村土生土长的老百姓了一样。
原来卢安克早在来这里之前就做好了功课,不仅把这里的方言学了个八九不离十,还查询了很多资料,关于这个小山村的基本信息,他都细心地做了笔记,并且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拿出来看一看,他和这个山村算是真正的结合在了一块。
而十年后的今天,卢安克甚至已经觉得这个小山村是他的第二故乡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依恋,才一直支撑着他在这里教书,让他教了十年也没有觉得厌倦。在这里,他可以完全地推行他的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理论。他带着孩子
们亲近自然,教孩子们弹吉他和尤克里里,在春天里放风筝,在秋天里踩着落叶作诗。在这里所有的问题都不会被当做捣乱,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都会被鼓励。
当然除了这些,卢安克也会教孩子学习语数外的常规知识,不过那也是在一种很愉快的氛围中,他引导学生们开拓思维自主思考,这和他们之前所接受的那种填鸭式教育是大不相同的。
不要工资高风亮节
像卢安克这样的外籍教师,如果在大城市里教书,一定会拿到一笔高额佣金,然而在这里,卢安克知道,当地村民普遍比较贫困,甚至有的家里连学费都交不起。
卢安克认为如果从这些人的手里来赚取工资,他实在是于心不忍,况且他自己也是有着一定积蓄,而且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花钱的地方其实很少,因此不管旁人怎么劝他,他都很坚决地不收工资。
村民们知道这位德国老师那么耐心地教学,并且教学成果也是十分喜人,然而这样好的教师,居然怕他们花钱而拒绝收工资,因此这些村民都感动不已。
他们经常会拿出家里种的菜拿来送给卢安克老师。而当初,卢安克教的第一批学生现在也长大成人了,有一些孩子已经因为卢安克教的知识,考出了深山,现在在外面也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然而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都不会忘记卢安克对他们的恩情,逢年过节,他们就会提着礼品拜访这位他们的启蒙老师。
小结:
卢安克虽然是一位德国青年,但是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渴望知识的孩子们的悲悯之心,是没有国界的。在深山中教书十年,卢安克不仅让自己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也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了这些孩子的心灵中,相信这样的无私和奉献,可以在这个小山村里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