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教育军备竞赛”是咋停下来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首席记者 王昱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前几天,一位家长的质问道出了中国无数为辅导孩子功课而疲于奔命的家长的苦衷。

著名学者郑也夫曾将中国的教育现状比喻为“军备竞赛”。在这种“军备竞赛”延伸到家长身上之前,孩子和老师已在这场竞赛中苦熬了至少一代人的时间。所以才会有学生时代为考试疲于奔命、如今又为辅导孩子遭“二茬罪”的家长。历史上,遭遇过教育“军备竞赛”的还有德国。他们给这种“竞赛”踩刹车的方法,值得借鉴和深思。

近代义务教育体系最早发轫于19世纪初的德国。今天我们熟悉的中小学教室、讲台、黑板、课桌等制式物品,都是德国人创立的。学生上课时起立、跑操、以及罚站等管理方式,则是德国人从军队中拿来放到学校的。

德国当时之所以要制定这样一套基础教育制度,是因为德意志诸邦在拿破仑战争中被崛起的法国击败,德国人被迫将眼光放到了教育上。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说过一句话:“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困窘,所以我们更要办教育。”

此后,普鲁士将大量退役军人指派到新开设的中小学去当校长和老师。他们把过去训练士兵用的方法带到学校教育学生。当时,德国学生每天要至少学习10个小时。课后作业、定期考试这些制度也制定出来。此外,普鲁士的学校还制定了十分严苛的校规,规定学生不得迟到,迟到一次体罚、迟到两次请家长,迟到三次以上甚至得让家长缴纳罚款。

而且,德国人当年定立的义务教育制,并非国家有义务让适龄孩子接受教育,而是公民有义务在合适的年龄接受教育。如果家长拒绝送孩子上学,将面临坐牢之灾。

就这样,经历几乎一代人的辛苦拼搏,德国终于完成了崛起。1870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不仅大败法国,还跑到凡尔赛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后来,法国照搬了德国的那套义务教育制度,接着是意大利、沙俄,再往后则是日本。可以说,德国掀起的这场教育革命席卷了全球。

但是,当各国开始在这条教育“军备竞赛”中一路狂奔时,德国人却打起了“退堂鼓”。二战后,联邦德国率先在欧洲废除了体罚制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率先兴起“宽松教育革命”,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被大幅削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德国统一时,联邦德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长,还不到民主德国的一半。

这种宽松化教育并没有降低德国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时至今日,德国依然是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工业国之一,失业率、国民幸福指数等数据和指标也排在发达国家前列。

德国给学生减负的前提,是其合理的教育-生产联动体系。最典型的教育改革案例之一,便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主持推动的职业教育改革。二战后,职业教育改革在德国进一步细化,16至19岁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超过70%,而且职业教育的培养,高度配适于产业结构,从而保证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从更深层讲,德国一直试图构建的较为平均的收入结构,也给学生减负提供了助力。21世纪以来,德国的基尼系数一直控制在0.3以下(基尼系数是指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编者注)。

让所有人都接受合适他们的教育,让所有教育都配适工作,让所有工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让人难以接受。德国刹住教育“军备竞赛”的经验并不是什么秘密,只是这并非单纯教育改革所能做得到的,需要整个社会体系与之联动。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