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盛迹,我辈复登临。
不管是我们课本中所摘录的文言文,还是耳熟能详的一些名言警句,我们都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前辈的经验和心得。中国从古至今都是文化大国,我们的文化底蕴深厚,思想和道德都很深层。
中国的教育模式也一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当然中国的旧式教育有糟粕,却又有精华,我们改革呈新,不断发展。
在近代历史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套的灌输教育必须摒弃,也让我们尝到了苦头。对此我们还是不耻下问,虚心的采纳和接受西方的教育模式。
关于考取功名一事也换了一个称呼——高考。高考的诞生是继往开来的一座里程碑,是让先辈们看到曙光的一道门。只是高考政策在实施之初并不顺利,刚刚步入正轨便遇见了特殊时期,高考也不得不停滞下来!
一直到1977年,它才再次迎来自己的光明。犹记得77年高考的第一位女状元,语文差1分到100,让大家重新对知识分子刮目相看!
参与劳动,迷失方向
这位名动一时的状元名叫刘学红,在特殊时期她是一位刚刚中学毕业的知识青年,所以不可避免的都派发下乡参加劳动了
1976年3月,刘学红离开学堂和家庭,来到北京密云县高岭公社四大队林业队插队,是最普通不过的一个劳动人民。
因为情况特殊,他们的文化和素养得不到格外的关照。在那里不管你的学历多高,只有生产劳动的效率才能决定你的价值!这样的观念压在一个知识青年身上,就是压抑!还找不到突破口!
跟随着大队,刘学红渐渐认命了,她参加了将近一年的劳动,忙碌劳累的日常让她无暇胡思乱想,却也占据了她思考的时间。
刘学红表示在那段日子,她常常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价值,除去体力之外,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衡量人生的呢?
她可不想一辈子扎根农村!天地如此广阔,难道就要束缚在此吗?
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下,刘学红就像一个矛盾体,想飞却没有翅膀。
恢复高考,获文科状元
1977年10月,大队里的人都在林间和田野里劳作,广播突然播放了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从今年起正式恢复高考!
对于那些苦于找不到出口的青年来说,恢复高考就是她们的曙光甚至是救命稻草。能不能打破命运的禁锢就要看他们是否把这次机会给抓牢了!
刘学红当然也高兴不已,一时间她心中的浮躁也沉淀了下来。她想她一定要参加高考,离开这里!不过参加高考和参与劳动是两码事,大家在热情备考的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劳动目标。所以一般只能利用休息和睡觉的时间来复习。
刘学红把自己中学时期的课本全部翻出来,重新学了一遍!仅仅两个月的时间,要捡起荒废一年的学业不是易事,更何况他们能够利用的时间和资料都少之甚少!
幸好刘学红的目标坚定,克服了环境的艰苦,也克服了心理情绪的崩溃,一路坚持到了最后。1977年12月10日,恢复政策后的首次高考如期举行,刘学红步履坚定地走入考场。
考试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百姓们也同样关注这次意义重大的高考,期盼考生们都能获得一个好成绩。拿到试卷后,刘学红倒没有紧张,反而是松了一口气。她说试卷里的题目比自己预想的要简单!其实还是她掌握的内容扎实罢了。
考试完美的落幕,刘学红和大家一起焦急的等待成绩和录取信息。但在此之前,一个惊喜先一步来临了。她的语文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作为高考范文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面。因为文笔细腻,反应真实,和读者感情共振。她的作文大获好评。
刘学红的这篇作文让她获得了语文99分的好成绩,也就是说仅差一分便是满分了。之后刘学红被北京大学录取,开启了自己的崭新的生活。
不过关于刘学红是否是当年文科状元一事还有待考究。因为那一年的高考总成绩并没有公布,就算是刘学红本人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分数。
关于文科状元这个头衔是百姓给她颁发的,毕竟当年作文能够登上人民日报的,在全中国也只有三个人,所以刘学红当这个文科状元,也算实至名归。
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共计570万,刘学红能够在录取率仅有4.7%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是实力的保障也是幸运的眷顾。
43年后,她事业有成
那么那一年如此热议的对象,现在43年过去了,她怎么样了呢?
在北京大学度过自己美好四年后,状元刘学红并没有继续考研或者留学。比起在校园内静心的学习,刘学红更加向往去社会里面闯荡。四年时光还是没有磨平她的棱角,和当初毅然决然复习参加高考一样,这一次她也十分的坚决,要开发一片自己的天地。
从北京大学毕业出来的刘学红就业前景宽广,她选择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时代发展起来,她便与时俱进的参与了网络方面的新闻报道。
对待工作内容刘学红十分上心,所以参与工作后她屡次得到提拔,曾经担任过中国青年报学校教育副主任,教育导刊主编和电脑网络部主任。
如今的她已经是中国青年报的在线经理,和创业研究中心的主任!事业有成的她褪去了当年的青涩与懵懂,却是保留了以往的冲劲儿和干劲!
刘学红的人生经历,精彩、幸运,让人羡慕。同样的也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读书改变命运!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也给人以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