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何以能成大师发源地?核心因素只有一个,现在很难复制

谈起大学教育,就会想起西南联大,谈起西南联大,就会感慨万端:

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茅草屋大学,一所枪声、炮声掩盖了读书声的大学,为什么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所在,成了大师与院士的发源地,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梅贻琦校长和他的“教授天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国民政府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共同在云南昆明筹办一所新学校,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所以说,西南联大开始是有三位校长的,准备由三位校长轮流当值,可是三人中,张伯苓与蔣梦麟高风亮节,都选择退出,梅贻琦被推为负责人。

梅贻琦一肩挑重担,其温文尔雅、民主豁达的风范赢得了联大师生的尊重和爱戴。不必说他铁面无私,自己的女儿考不上联大附中,说不让读就不让读;也不必说他照顾弱小,宁可受穷,宁可让妻子卖糕点补贴家用,也不领学校的补助金;单说他办大学的理念,就令人感慨: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除了优秀校长,联大还拥有神仙般的师资力量,名副其实的“教授天团”。胡适、朱自清、闻一多、费孝通、金岳霖、陈寅恪、华罗庚……这些在中国文化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大拿们在当时的联大执教,用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完备的专业知识,教导祖国的未来,影响着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一大批才气纵横的学生

在那个多灾多难、山河破碎的年代,求学之路本来十分不易,但许多身怀抱负的学生跋山涉水来到了西南联大。

1938年,杨振宁从安徽赶到云南昆明读高二,当年秋,考入西南联大就读;1941年,出生于安徽怀宁的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2年夏,出生于湖北武汉的朱光亚,做了西南联合大学二年级的插班生;1944年,李政道从浙江大学物理系转学,来到西南联大就读……

这批才气纵横又彬彬有礼的学生中,后来涌现出了5位两弹一星科学家,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4人(包括联大附中的学生)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邓稼先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他为了国家的安全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一腔热血报国,不计付出与回报,这种精神,是中华儿女刻在骨血里精忠报国的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知识救国”的强烈愿望

联大建于国难之际,“知识救国”成了联大师生的强烈愿望,在“知识救国”的强烈愿望下,师生们吃得了任何的苦。

且看他们的表现:

茅草屋里的刻苦钻研

西南联大的校舍是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可惜空有好的设计师,却没有足够资金办校。校舍设计由高楼改成矮楼,由矮楼改为平房,由砖瓦平房改为土墙平房,又由土墙平房改为茅屋。最后,全校皆茅屋。最初,茅屋之顶有铁皮挡雨,后来,铁皮也变卖了,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杜甫草堂”群落。一下雨,便“教室屋漏无干处,小雨如麻未断绝”学生们只好打伞上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枪炮伴奏下的朗朗书声

西南联大虽远离抗日前线,却并不安全。日本的飞机经常光顾,每次都要往下投弹,所以,警报声经常响起,学生们经常上课上到一半,就要跑出教室,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时间一长,学生们都不以为然了,警报不响时,他们在教室里刻苦学习,警报一响,起身就走,但边走还边讨论学习,跟没事似的。等轰炸一过,又都迅速回教室上课了。那警报声,实际上成了下课的铃声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日军侵华,物价飞涨。西南联大教师工资不足以养活自己,胖的变瘦,瘦的更瘦;朱自清本来就瘦,到联大后居然只有三十九公斤合78斤。

据说有一次朱自清在街上遇到个乞丐,乞丐伸出手要他给点零花钱,朱自清叹了口气说:“我是个穷教授。”乞丐一听,转身就走了。很多人说,这是因为人们都知道教授很穷,其实不然,乞丐也有爱国心,他们是对“知识救国”的教授有一份敬意而已。

即使是这样,教授们也从没有过放弃学生的想法,仍然坚守岗位,兢兢业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知识救国”到“知识强国”,能复制吗?

其实,“知识救国”的强烈愿望才是西南联大成功的核心因素,这一因素调动了学生与老师们的潜能,让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形成了巨大合力。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每一个学生都深感“知识救国”的紧迫性,这就形成了学习情怀上的大格局。格局大,则动力大,自然容易成功。

所以,学习的动力与情怀很重要。

可惜的是,西南联大师生的情怀与精神,现在我们似乎看不到了。

现在是和平时代,中国早已尽驱侵略者,破除封建,“知识救国”不存在了,但是“知识强国”却正当时。我们在科学上还有很多难关要攻克,可是,我们现在的许多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太过严重,为自己想得多,替国家想得少。这与80年前西南联大的学子们相比,差距是很明显的。然而我们又不可能复制西南联大模式,不可能用当初那样的“特殊环境”来刺激他们,这也显示出我们教育的任重道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黑格尔曾说过:

“一个民族, 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先辈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我们博得了一个和平繁荣的国家,如今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处于新时代的我们,难道不应该积极向上,以梦为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