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社会群体的共识,而道德观就是这种“共识”下的规则和立场。
执笔:杨十一
编辑:杨十一
定稿:欧阳比文
在很多大人看来,宝宝刚出生时是一张白纸,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错,也不明白什么是善恶,当然也更不用提什么道德观了。
但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打破了这样的看法,根据研究发现,婴儿天生就具备“道德观”。
小宝宝会“记仇”?家长逗娃要知分寸
倩倩最近生了宝宝,孩子的外婆高兴得不行,一家人都赶过来看倩倩和宝宝。倩倩有一个小自己10岁弟弟,可能是少年心性,他总喜欢逗自己的小外甥。
起初,宝宝对这个“小舅舅”还非常喜欢,但逗了两次后,宝宝就不再搭理这个“讨厌”的舅舅了。
只要舅舅一接近宝宝,宝宝就会大声地哭闹,弄得小舅舅也是尴尬不已,只能讪讪地说:“别看孩子没多大,还会记仇了”。
耶鲁大学:婴儿具有道德观
根据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宝宝出生后的6个月,就已经具备“道德观”了。研究人员让一个1岁大的宝宝,观看一场“不公平”的木偶戏。
结果发现婴儿在看见不公平行为时,会表现出“愤怒”的情绪,但当他们看见正义的行为时,就会微笑和拍手。
可见宝宝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相反他们面对善行和恶行时,会做出相对于的反应。
其实宝宝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具备道德观了,但这些“善恶”并不成熟,需要父母在以后对其进行“社会化”,帮助宝宝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宝宝出生就会“明辨是非”?
1)宝宝会“记仇”
除了妈妈以外,宝宝会对所有对他们不好的人“记仇”,这就包括一些逗孩子的大人。
在宝宝的眼里,这可不是在逗他们玩,这是危险的信号需要被牢牢地记住,当下次这个“脸”再出现时,他们就会用哭闹发出“求救”的信号。
这也是宝宝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所以大人千万不要随便逗娃,宝宝真的会“记仇”的。
2)宝宝能分清“施恩者”和“捣乱者”
耶鲁大学的另一个实验发现,6-12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分清,谁是“捣乱者”谁是“施恩者”。
但1岁以前,他们更多的处于“中立者”的位置,并不会主动帮助谁,等到18个月后,他们的判断力增强,会像成人一样,对善恶做出明确的“判断”。
3)宝宝更喜欢“弱势群体”
心理学家表示:婴儿和成人一样,具备同理心,他们能感知到他人的情绪,并达到“共情”。
宝宝出生后就会哭泣,但此时哭泣并不属于情绪,它更多的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但等宝宝再大一些,他们就能理解各种情绪,并对相对弱势的一方产生同理心。
4)宝宝更喜欢“看脸”
英国研究人员,曾对一组婴儿做过一个关于“美”的测试,结果发现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能区分“美丑”。
很多妈妈都发现了宝宝好像天生“看脸”,其实宝宝不光看脸,他们喜欢一切美丽的东西,这也是婴儿道德观的一部分。
这些婴儿道德观,将会一直持续到12-18个月左右,甚至对孩子以后的情商的建立也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婴儿道德观”跟随孩子们的一生。
父母如何帮助宝宝建立“道德观”?
1)加强“道德观”的印象
现代社会心理学表示:“婴儿道德观”是孩子成年后,理智思考和判断的基础。
面对孩子的“明断是非”家长要给予鼓励,宝宝会通过这种认可,加强道德观,帮助他们在下一次做出正确的判断。
2)不要随意逗娃
很多大人喜欢逗孩子,先逗他们笑再让他们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刺激宝宝的道德观,不但会让宝宝记仇,更会混乱宝宝已经建立的认知和道德观。
糖果妈妈今日话题:你家宝宝有这样的“道德观”吗?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的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关注,糖果妈妈团队将为您的育儿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