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有很多人才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钱学森、钱伟长等,而他们背后一个共同的老师名叫叶企孙,他13岁上清华,23岁享誉学界,晚年却沦为一名乞丐,那么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天才少年,13岁上清华
叶企孙出生于1898年,上海人,从小他就非常聪明,他的爷爷是清朝国子监的主事,父亲在科举中取得优异成绩,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上海新式学堂的校长,在这样家庭环境成长的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191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学习,那一年他只有13岁,同时,他还是清华第一届学生,这位少年天才在一步步成长。
当时清华大学名叫清华学堂,后来改名为清华大学,因为这个原因叶企孙又再次报考了清华大学,并顺利考上。
在大学中,叶企孙就有很大的名气,他同学曾经这样描述他:年龄小,有很大的天赋,每次考试,交卷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他的多部学术作品发表在校刊上。
在学习之余,他还成立了清华历史上第一个学生会,在学生会中,他会带领成员做科学报告,报告的内容涉及很多的方面,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规范的制度,这些制度对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清华的学业结束后,叶企孙来到美国留学,之后,他来到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读书,受环境的影响,他开始走上实验物理学的道路,在这里,他潜心学习物理,和当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里奇曼教授学习。
1921年,叶企孙将自己的成果《用射线方法测定普朗克常数》展示出来,这个成果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而这个数值被国际物理学沿用了16年,那一年他只有23岁。
这位来自东方的人士用自己的成果刷新着人们的认识,在物理学领域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让全世界认识了他,对于他的成果,当时报纸的报纸评论道:“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回国教书,桃李满天下
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叶企孙决定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然后在东南大学教书,在回国前,叶企孙没有选择直接回国,而是到欧洲多个国家进行考察,参观图书馆,美术馆,和物理研究所,而这些考察也是他所做的准备。
一年后,他来到自己的母校成为教授,并成立清华物理学,担任系主任的职务,3年后,清华大学物理学院成立,他担任院长职务。同时他也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重要人物。
大学教书最开始的时间中,招收的物理系学生很少,而要想发展起来,优秀的老师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叶企孙也深刻认识到了这样这一点,他招聘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来教学,对于人才,他也非常珍惜,会给他们很好的待遇。
在叶企孙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进入物理学领域,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杨振宁、李政道等这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中有很多是他的学生,或者是受到他的影响。
其中,吴有训是叶企孙请来的第一位教授,在叶企孙读博的时候就对他有所了解,他聪明努力,一直致力于实验物理学的研究,吴有训曾和自己的导师发表了很多重量级别的论文,成功研究康普顿理论。
1928年,在叶企孙的邀请下,吴有训进入清华大学,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他将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
此外,叶企孙也非常爱护自己的学生,和学生有着良好的关系,他会给学生买点心,在学生没有住处的时候,带他们回到自己的家里居住。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经表示是叶企孙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当初,叶企孙力排众议,将李政道送出去留学。
23个两弹元勋的获得者,79名科学院的院士都是他的学生,在他的手下,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也因此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
除了培养很多科学领域的人才外,叶企孙在抗战期间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抗战开始后,他为冀中地区购买各种军需物资,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相关材料,而他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得到了所需的物资,成功研制出符合战争的弹药。
晚年沦为乞丐
在晚年的时候,叶企孙得了很重的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并开始出现了幻觉,之后,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他沦为乞丐,穿着破旧的衣服,开裂的鞋子,在大街上向周围的商贩讨要已经腐烂的食物。
有一次,他的学生钱三强在大街上看到了他,然后上前询问情况,但是叶企孙看到他后马他离开,不要理他,要躲得远远的。
这句话让现在的我们听来是非常辛酸的,物理学的奠基人,培养出如此多人才的他晚年竟然如此悲惨,自己默默承受着一切。
叶企孙一生没有娶妻生子,在晚年最困难的时期,他一直孤独地生活着,独自忍受着生活的痛苦。
1977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1992年,属于他的雕像在清华大学楼前建起。
13岁进入清华,23岁取得震惊学界的成绩,再到归国成立物理学系,叶企孙的前半生是非常辉煌灿烂的,在物理学领域他播下的种子发芽、开花,在那片属于他的星空中闪闪发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那个风云变化的年代,他是一个学界的英雄,在教育上,他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学人才,在爱国上,他积极投身抗战事业,他的一生都在燃烧奉献。
但让人遗憾的是,晚年因为种种原因,他过得非常悲凉,这也是让人非常唏嘘的。虽然,他已经逝去,但是他的思想一直还存在着,也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一直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