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长群”话题接棒“尾款人”、“月欠族”,登上微博热搜、知乎热榜、头条热榜。
起因是,江苏某小学一名家长,因不满学校老师让家长“帮忙改作业”,发布视频怒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家长群中受过委屈的家长,对事件主人公表示同情、认可,并爆出更多新料。#压垮成年人,只需要一个家长群# 、#家长群有没有必要存在#等后续话题,相继引爆网络。
这一连波的热搜也引发主流媒体的关注,发布“别让家长群变成‘压力群’”这类的主流评论,并开始从不同角度剖析“中国式家长群”背后扭曲的家校关系、当代的孩子教育难题。
事件发酵至今,早已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家长怒吼退出家长群,然后呢?
家长和老师“积怨已久”,困在各自的焦虑里
“这位爸爸的退群,安慰了自己,但仍解决不了问题,说到底只是另一种逃避!”
家庭教育专家、双动力教育模式创始人姜囡囡认为,家长和老师的“积怨已久”,这次的热搜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线。
翻看热搜下的跟帖和网友评论,可以了解到,除了少数老师在家长群中“大搞一言堂”、“享受一呼百应的女王感觉”、“收礼”等极端现象,大多数家长倒出的苦水集中在“教师不负责任”,认为老师把批改作业的义务在家长群甩给家长,当起甩手掌柜,还经常@家长公开批评,而家长内心不爽已久,但又敢怒不敢言。
而大多数认真工作的老师,也有一肚子委屈。
郑州某重点中学任初一班主任的刘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崩溃大哭,“每天起早贪黑,白天要教课、布置作业、管理班级事务,晚上还要写教案、做学业规划、做课件,自己的孩子都没时间管。最难过的是,还要面对家长的不理解……”
姜囡囡说:“家长没有错,老师也没有错,只不过都困在各自的焦虑里,忽视了相互理解。”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教育特点。在当前这个社会竞争加剧、朝夕万变的信息时代里,孩子成长环境变了,特点变了,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教育难题。
这一代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深受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个性鲜明,对话语权要求高,但现实感弱。而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面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失效,老师们一边在体制内探索教学新方法,一边想借力家长。而家长面对工作压力、孩子问题、学校的配合工作,有的选择理解、积极应对,有的满肚子苦水,甚至直接崩溃。
但无论是怒吼退出家长群的爸爸,还是在网上控诉、吐槽的家长,终归还是要面对现实——认清当下家校关系现状的原因,明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同职责所在。
孩子12岁之前,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
显而易见,参与本次家长群话题讨论的,主要集中于小学生的家长,也就是6到12岁孩子的家长。
关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教育问题,在今年10月在郑州召开的中原首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郑州重点中学的校长、家庭教育专家,都给出了各自的观点。
郑州三甲名校四中教学校长王政强说:“教在学校,育在家庭,实践在社会。想让孩子更好成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三者不可偏废。而学校教的是专业的知识系统,家长教的是孩子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
姜囡囡的观点是,“学校教的是知识,学知识的能力,而家庭教育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孩子的学习,把学习能力根植于动力的土壤,才会长成参天大树。”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12岁之前尤其重要。”
她分享了一组数据,小学阶段的孩子,173天在家,192天在学校,“虽然在学校天数多,但老师分给每个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而家庭生活时间,远远超过孩子的学校生活时长。家庭生活里,家长的言谈举止,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对孩子都有着正面或负面影响。”
在这个维度来看,恰恰印证了山东某初中的林老师的观点,“给家长留作业”的老师用意或在于通过家长的陪伴、监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所以无论退不退出家长群,家长们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家长群的种种怪象,绝不能成为你忽视家庭教育的借口。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家庭教育不能缺位。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家长怒吼退出家长群,然后呢?
姜囡囡说:“由于他的仗义执言,引发政府、媒体、学校、家长以及万千网友的全民关注,家长群问题或许因此有所改善。然而对于他自己,以及万千家长,依然要面对和老师的沟通问题,还是要继续陪孩子写作业。”
“家长们也可以借此好好思考一下,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学校做了哪些?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是否合格?在家长的世界,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从来没有容易二字,而且陪孩子写作、批改作业,其实只是一个入门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