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爱分享)
前不久和几个鸡血妈聊天,有人无意中说:“孩子提前进叛逆期了,不如以前好管了”,一下子激起在座所有人共鸣。
这几个妈妈孩子差不多大,最大的不过十来岁,基本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叛逆倾向:
顶嘴,闹别扭,让往东偏往西,跟家长动手的都有。
有个闺蜜开玩笑说,气极了真想断绝关系,反正也没打算让他养老!
按照世卫组织将青春期年龄定到10~19岁来看,米粒也差不多到青春期了,米粒妈心里还真有点虚。
叛逆,几乎是所有父母都得经历的一道坎。
不过最近看了印度电影《嗝嗝老师》之后,我心里却增添了不少底气。
一个说2句话就要打4次嗝的老师,一群顽劣到父母都嫌弃的学生,最终却打败优等生,成功逆袭。
不可思议吧?先别急着不信,这可都是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
我相信,生活中几乎不会有比电影里更要命的孩子。
如果连话都说不清楚的老师,都可以“驯服”他们,咱们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故事中的女主角奈娜,从小患有妥瑞氏症,一旦发病,就会无法控制地抽搐,眨眼,举起胳膊做怪动作,还会发出“嗝嗝”的声音。
这种怪病,决定了奈娜的人生模式是地狱难度:
课堂上她忍不住怪叫、打嗝,惹得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也很不耐烦地把她赶出教室。
她在咖啡馆发病,周围人纷纷侧目,父亲也投去不满的目光。
被13所学校拒收后,父亲要把奈娜送到特殊学校,母亲却认为女儿需要的不过是正常对待,还反问道:
“是奈娜羞愧,还是你自己感到羞愧?”
在母亲力保之下,奈娜留在了学校,更幸运的是,她遇见了一个“天使校长”。
那次学校舞台剧表演,奈娜又在台下“嗝嗝”叫起来。
校长把她叫上台,仔细询问病情后,正色说道:
“我代表学校向你承诺,我们会像对待所有学生一样对待你。”
除了母亲之外,奈娜第一次感受到接纳和尊重,生命仿佛被一团星火点燃,从此,她萌发了一个念头:
我也要成为这样的老师!
她拼命苦学,顺利大学毕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5年18次面试被拒。
无论她谈吐如何自信,专业知识多么过硬,都没有人相信,
一个不断抽搐、怪叫的老师,怎么能让孩子安心学习?怎么教出合格的学生?
碰了一鼻子灰之后,母校圣蒂克学校终于接纳了奈娜,条件是接手一个烫手山芋:
由14个贫民窟学生组成的9F班。
因为印度教育平权运动,学校不得不接收这些“吊车尾”学生。
全体师生对这些出身卑微的入侵者,无一不带着敌意和嘲讽。
这14个孩子也更加变本加厉地回击着,无恶不作,平均一个月就气走一个老师。
聚众赌博、抽烟,在教室里养老鼠,打架斗殴,甚至放话:那个结巴绝对呆不到一天!
制服这帮小恶魔,简直比找工作更难。
可奈娜不同于那些刚毕业羞答答的女老师,别人或许会被气哭,她偏偏什么都不怕。
说真的,遇到这样的学生,米粒妈恐怕真的一天都呆不下去。
他们编歌嘲笑奈娜打嗝,用火药做粉笔,一写就冒火花。
甚至把她的照片做成“包小姐”广告贴满大街小巷。
就这样,奈娜还是不生气,默默蓄力,想对策。
有一次,学生们把液氮装进塑料瓶,再铺上彩球,奈娜一靠近,就“砰”地一声炸开了。
本来只是想吓唬奈娜,结果动静太大,所有人校长室伺候。
他们原以为会被臭骂一顿,没想到奈娜竟然背下黑锅,说是做化学实验才爆炸的。
孩子们开始受到震动:这个看上去怪怪的老师,好像真的不一样。
校工告诉奈娜,这些孩子也曾经试图融入学校,可那些好学生没一个瞧得起他们。
而且不管发生什么矛盾,老师也总站在好学生那边。
久而久之,这帮孩子就开始破罐子破摔,逐渐妖魔化了。
奈娜决定从家长入手,没想到学生的家庭情况更是刷新三观:
贫民窟连喝口水都是奢侈,家长还没说几句话,就拎着桶抢水去了。
还有父母分居的,天天吵架的,家里三四个孩子的…
不是不想管,是根本没工夫管。
奈娜这才发觉,这些孩子的生活,离自己实在太遥远了。
饥饿,干渴,垃圾堆,破衣服,漏雨的房子,滋生的是自卑、怨恨、空虚和无力。
他们不敢正视内心的卑微和无能,只能搞破坏来显示的力量。
他们的不羁和叛逆,不过是在发泄对这个不公世界的仇恨和不满。
就像心理学家杰弗里·伯恩斯坦说的:
叛逆背后的心理动机是无助,本质也是无助。
如果有人看到孩子的需求,他们就不必用破坏捣乱的方式博得关注。
如果有人肯伸出援手,他们就不会把自己困在废墟中,挣扎、嘶吼。
奈娜终于找到了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那就是将他们从困顿和无助中解救出来,重建内心的自我掌控感。
奈娜让孩子们围坐成一圈,逐一指出他们的优势,如果不学习实在太可惜了。
有个酷爱赌钱的孩子说,那又怎么样,大学毕业还不如我赌钱挣得多。
奈娜告诉他,别只知道在地摊打牌,有本事去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成为投资银行家。
接着,奈娜让他们把自己最恐惧的事情写在纸上,折成飞机,从楼顶扔了出去。
她说:
“抱怨境遇但不作任何改变,于事无补。
与其逃避恐惧,不如正视它,接受它,最终将它化作飞翔的动力。”
奈娜带着孩子边学边玩,学校走廊、操场、海边甚至公交车,都成了课堂和实验室。
她特别善于用鸡蛋、篮球、啤酒瓶做道具,将枯燥的数物化生知识点,讲得妙趣横生。
就连A班学生都在偷偷羡慕,要是我们的课也这么有意思就好了。
该玩时纵情狂欢,该严时绝不手软,奈娜从来不提分数,但孩子们的成绩,却肉眼可见地疯狂上涨。
当然,他们还是会冲动,会搞破坏,奈娜也曾为此无比沮丧自责,哭到几乎晕厥。
但孩子们最终醒悟过来,那些让自己恼怒、发狂、恐惧的事情,恰恰是应该努力拔掉的刺。
终于,奈娜和孩子们在质疑声中挺过了4个月,9F班全员通过了期末考试合格线。
还有人在年级名列前茅,打破了A班对荣誉徽章的垄断。
奈娜辛苦撒下的种子,终于落到孩子们的心坎,渐渐长大了。
何为优秀的父母?
米粒妈认为,一定是能尽力克服恐惧,接住孩子所有淘气、叛逆和错误的人,让孩子在充满安全感的港湾,大胆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就像心理学家霍尼说的:
每一粒橡树种子都有能力自然地成为一棵橡树。
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为自己生命承担责任的能力。
我们要做的,至少是要相信孩子破土发芽,冲破黑暗,茁壮成长。
嗝嗝老师的原型,是美国人布莱德·科恩。
比电影更惨的是,科恩曾连续被24所学校拒绝,但是被录用仅仅一年后,他就被评为佐治亚州年度最佳新教师,2005年当选全美最佳教师。
如今,他已经成为副校长、公益夏令营创始人和公共演讲家,还以编剧身份参与了自传式电影《叫我第一名》的创作,同样很精彩哦。
科恩对学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要相信如果科恩先生可以做得到,我也可以。”
世上没有人是完美的,你或许穷,或许笨,或许胖,或许平平无奇,可那又如何?
哪怕一辈子都摆脱不掉它们,只要努力成长,与缺陷和谐共处,再大的问题,也不过人生中一个小小的嗝。
所以,最好的教育不是驯服也不是控制,而是以情感滋养彼此,以宽容拥抱彼此,以信念激励彼此。
米粒妈一直觉得父母子女最好的模样,就是相伴而行,灵魂共振,你给我光风霁月,我报以月朗风清。
我从小亲眼看着米粒姥爷一步步从贫瘠的大山里走出来,从体制内普通科员做起,不惑之年进入外企打拼,最终成为全国最顶尖大学的客座教授、科技企业创始人。
即使他很少插手我的学习,但我早就潜移默化地把他当作榜样,告诉自己这辈子不能温水煮青蛙。
所以,上大学时,我咬牙坚持每天12小时连轴转、刷20门课,最终带着40个学分转学美国,现在想起来还是挺“带感”的:上大学第一年,我给家里省下50万!
有次为了激励米粒,我特地把当时的笔记和翻译材料拿出来,得瑟那段光辉岁月。
没想到小伙子捧着密密麻麻的本子,若有所思地来了一句,妈,我以后也不当青蛙。
老母亲瞬间激动到泪目,一旦跟娃的灵魂有了良性共振,鸡娃是可以水到渠成的,比什么鸡饲料都管用啊。
想起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一段很美的话: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愿我们都能顺利陪伴孩子走过成长这段美丽又崎岖的道路,与所有米粉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