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生儿的“守护天使”用不懈的努力救治一个又一个的重症患儿

她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很多危重症患儿;她用满腔的热忱温暖了数不清的家庭;她用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她就是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李桂芳。

精心呵护

3个极早产婴儿

“才过去20多天,这个小宝宝已经耐受母乳,每天的喝奶量达到了168毫升。最开始的那几天,我们每次只敢给他喂几滴奶……”站在暖箱旁,李桂芳脸上溢出笑意。

这个孩子是极早产的三胞胎中的一个。

此刻,他的两个兄弟也躺在暖箱里,香甜地熟睡着。

他们刚刚进食了母乳。

“现在,孩子们有了吮奶的劲儿,饭量也越来越大了。”李桂芳笑着说。

能顺利吃奶,在一般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可在新生儿科,有时却是生命奇迹的体现。

救治这三胞胎,是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国庆假期接手的一项“大工程”。8天长假,李桂芳一直在病房里忙碌。但她觉得,这个假期过得很有意义。

10月1日,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接到产科的紧急电话:一位孕期29周的产妇将进行剖宫产。李桂芳立即调派3名医生、3名护士前去陪产。很快,三胞胎陆续出生。他们的体重都只有1000多克,身高都只有38厘米,属于极低出生体重儿。

孩子们出生后呼吸都很微弱,病情也比较危重。陪产团队在第一时间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支持的情况下,将3个婴儿转运至新生儿科重症病房进行救治。

记者看到,这3个还待在暖箱中的宝宝,肚脐部位都有插管。李桂芳说,这是他们的“生命通道”。

“新生儿的血管细如发丝,穿刺很困难。每次医护人员给极早产儿输液时,找到血管并顺利穿刺是个大难题。”因此,他们给孩子使用脐静脉置管来保证静脉营养,使用脐动脉置管来进行动态血压监护。这样做可以减少孩子被穿刺的次数,既减轻孩子的痛苦,又降低感染风险。

脐动脉、脐静脉置管是李桂芳去外地学习后引进的技术。其中,脐动脉血管更细,需要使用的导管更粗,如果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就有出血风险,甚至会危及孩子生命。但脐动脉置管对危重症患儿的病情监护至关重要。

为了练好这两项技术,李桂芳拿着婴儿模型练了无数次。自己熟练掌握新技术后,她又教会了科室其他医护人员。如今,他们已经在100多名患儿身上应用了这项技术。

三胞胎就靠脐静脉、脐动脉置管打开了“生命通道”。

“一开始,怕他们不能耐受母乳,每隔12个小时我们只敢通过胃管给他们鼻饲0.5毫升奶,也就是几滴奶。现在,他们的情况越来越好。尤其是老大,他胃口很好。昨天,我们每隔两个小时就给他喂奶。一天下来,他喝了168毫升奶。”孩子的病情有了好转,李桂芳非常高兴。

她说:“经过20多天的治疗,孩子的指标正常了,体重也有了明显增长。哥儿仨出生时体重分别为1130克、1150克、1130克,如今,老三长到了1580克,老大、老二都长到了1840克。”

医护人员

都是“小心眼儿”

“三胞胎是提前11周来到这个世界的极早产儿,他们比正常出生的孩子面临更多的风险。这样的早产宝宝,各脏器发育都不成熟,免疫力极低,生命非常脆弱。呼吸管理、营养管理、预防感染、保暖等方面,都需要我们精心把关。比如说,感冒病毒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却有可能要了早产宝宝的命。因此,医护人员承担着更重的责任。”李桂芳说。

“接收每一个极早产或超早产的宝宝,我们就像是接了一个大工程。救治他们的过程非常漫长,又很艰辛,随时有可能面临一些危险状况。”李桂芳介绍,目前,他们新生儿科病房接手了二三十个这样的“大工程”,医护人员每天都不停地忙碌着。

“新生儿不会说话,有的甚至不会啼哭,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间断地密切观察他们。比如说,孩子们的皮肤颜色、呼吸变化等,都需要我们格外留意。有时,患儿可能突然不喘气了,而且病情变化很快,我们一不留神就会造成大问题。”李桂芳说,“我们都是‘小心眼儿’,时刻都得细心观察婴儿的变化。”

为了让暖箱里的孩子适应昼夜的变化,医护人员每天晚上会用布罩遮上灯光,早晨再打开遮光罩。到了早晨,医护人员会给他们做眼睛护理、口腔护理、脐部护理,还帮他们做操。为了防止孩子们发生压疮,医护人员为他们准备了舒适的水床,每隔一段时间就帮他们变换睡姿。有的孩子吸吮力弱,医护人员还会为他们进行口腔训练……

李桂芳的手机永远是24小时开机,只要孩子们病情有变,她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病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甚至启动多学科会诊。即使到了周末,她也会按时组织科室人员交接班、查房。其他医护人员则相互接力,24小时不间断看护着孩子们。

这些医护人员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挽救了一个个生命,也幸福了一个个家庭。

每年救治超过百名

1500克以内的早产儿

“小芒果”(化名)是一个体重仅780克的早产儿。因妈妈是“妊娠期高血压合并重度子痫前期”,她早早地降临人间。在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和精心呵护下,“小芒果”终于闯过重重难关,长到了950克。

就在前几天,“小芒果”迎来生命中重要的一刻——获得“袋鼠式护理”。“妈妈半躺着,孩子像小袋鼠一样,肌肤亲肌肤地趴在妈妈怀里,这就是‘袋鼠式护理’。”李桂芳介绍道,自2015年起,他们新生儿科就将这种模式应用于早产儿的护理中。“这种护理模式,可以让早产宝宝与父母亲密接触,为他们提供安全感。这既是对生命的尊重,又有利于早产宝宝的生长发育。”

作为市级重点学科,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是沧州新生儿救治领域的佼佼者。多年来,医护人员全力打造了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早期早产儿救治两个亚专业,并做好新生儿黄疸专病管理。

为使危重症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早在2008年,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就开始了新生儿转运工作,不仅拥有危重新生儿专用转运车、瑞士进口转运呼吸机、进口转运暖箱、新生儿专用转运监测设备,还打造了一支24小时候诊的成熟医护转运队伍。

相对于其他患者来说,新生儿患者更需要精心优质的呵护。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凭借医护一体责任制医疗服务,利用新生儿噪音监测仪、光线管理、温度湿度调节、“鸟巢”护理等技术和手段,创新人性化探视,设置母婴同室,开展日间光疗,为新生儿患者打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救治环境。

“小小”(化名)是一个幸运儿。她在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母婴同室,获得了良好的救治。这个房间里配备有洗手设施、家长更衣区域及母乳采集区域,还配备了远红外辐射台、病情监测设备和医疗用物。

通过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短短几十天,“小小”的体重就由1400克增加到了2300克。

“小小”出院时,专职护士又对她爸爸、妈妈的护理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考核。同时,护士、医师与孩子家属共同制订了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小小”出院后,由她的家人按照这个计划来照顾她。

“小小”出院一周后,护士电话随访得知,她一切良好。

一次次的成功救治,让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技术日益精湛。去年,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依托京津沪等地友好医院的宝贵医疗资源,牵头成立沧州区域内早产儿联盟,通过医疗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建设,建成集转运、通讯联络和培训为一体的互助型危重患儿救治网络体系,为做好分级诊疗工作提供了保障。

这些年,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每年救治超过百名1500克以内的早产儿,还救治了众多危重症患儿。其中,曾成功抢救体重仅有580克、620克、70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胎龄最低的早产儿仅有23周3天。

来源:沧州晚报 记者 李圣哲 摄影报道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