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有一个超话——#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关注超话的粉丝将自己称为“狱友”。许多年轻人在这个超话里吐槽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糟心事,也有网友依然对银行抱有“金饭碗”的幻想。
我家里长辈就是从银行退休的,说实话,银行是有它的风光期的。记得我小时候,总是能看到银行发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卫生纸、洗衣粉、锅碗瓢勺、米面油盐、连卫生巾都没放过,基本用不着自己买。
不过,后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银行改制之后,发的东西越来越少,基本见不着啥了。
我有几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其中一位工作一年之后,受不了辞职了。为啥?
说好的朝九晚五,实际每天都在加班。各种各样的考核、各种各样的任务,每个月都拉着亲朋好友存款。我攒的那点钱,都轮流给朋友们顶任务了,我也很无奈。
其他几位仍然在岗的朋友,也是天天的一脸菜色,时不时让我给他们针灸理疗一下。
昨天,看到有人终于想明白了,年轻人发声:我考上“985”、“211”,不是来当柜员的!
这边有人想明白,那边还有哈佛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应聘为街道办副主任;博士生集体扎推基础岗,本科生欲哭无泪!网友评论:这世界魔幻了!
一、“985”、“211”逃离银行
很多人的思维依然停留在之前对银行的印象中,觉得银行是个很体面高薪的工作。而事实上,银行算是金融体系中,最消磨人的热情的一个地方。
银行招聘时对学历要求比较高,但大部分成功应聘进去的高材生,都要从小小的柜员做起(没有看不起柜员的意思)。
柜员的工作基本都是流程化的,唯一的变化就是系统升级,学习新的操作。每天的业务内容无非就是存取、开户等等,只要熟悉操作,就可以胜任,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要求却非常严格,不容许出任何差错。年轻人在柜台干几年,之前学过的知识、曾经有过的梦想、对人生的热情,都会消磨殆尽。
有位网友说:
另一位已经辞职的网友说:
跳槽后,唯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早点辞职,在赛道上整整浪费了一年的时间。
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
什么时候“柜员”就能代表银行工作了?不论在哪个岗,销售能力差的,确实挺难。
但,其实银行垂直岗位并不多,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大,一位裸辞的同学说:
我辞职不是因为工资多少,而是因为,幸福感太低了。
现在,银行似乎也成了一座围墙,墙内的人每天都在辞职的边缘疯狂试探,墙外的人则削尖了脑袋往里挤。
你是想出去的还是想进去的?
二、哈佛大学物理系博士后,985大学副教授应聘街道办——“大材小用”?
前段时间爆出哈佛大学物理系博士后,985大学副教授罗女士被聘为深圳某街道办副主任。消息一出,网友惊呼:太浪费了!
事后,又有网友道出:这个街道办可不是一般的街道办,这可是深圳南山区啊!
南山区是什么概念?我从网上找来一段介绍:
南山区是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南山区内有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蛇口工业区、华侨城集团、南油集团、深圳大学、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
拥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7家高等院校。
世界500强中的住友株式会社、阿尔卡特、汤姆逊、三星、IBM、三洋、奥林巴斯等50多家跨国集团和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南山投资办厂或设立研发中心,聚集了包括2000多名博士在内的5万名高科技人才。
南山区的财政收入简单来说:“一个区抵三个省”。
这么一看,罗女士被聘为南山区某街道办副主任,不仅没有屈才,反而有更大的舞台发挥自己的才能。
然而,当我们用一个区的经济发展来为一个博士后高材生的个人选择背书,让这个行为显得“合理化”的时候,我们已经走进了思维固化的陷阱。
如果没有这些耀眼的背景背书,这样的选择就要被唾弃吗?
之前爆出过很多类似的事件,如:
以当地文科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中文系的陆步轩,毕业后选择回家杀猪,这一选择在2003年被媒体争相报道,掀起了轩然大波;
清华姚班毕业,清华博士张昆玮放弃谷歌的工作,回山西老家一所二本高校当老师;
今年的湖北文科第四名钟芳蓉同学,将志愿填报为北大考古系这个大众眼中的“冷门”专业,无数网友跳出来说,这孩子傻了吧,考古这个专业没前途,又累又不赚钱,寒门出身选择这个专业,还能翻身吗?
南开大学在津招生招到了最高分 703 分的考生,这是可以上北大的分数,但该生最终选择了南开大学化学系,同样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
无一例外,大家对这些高材生“低就”的选择,充满了质疑,大家已经习惯了用“社会化成功”的标准去定义一个人的一生,这些有悖于世俗的选择,就成了大家议论的靶心。
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陆步轩选择做屠夫,有他自己的现实原因,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他也把自己的事业做得很好。
张昆玮同样也是现实原因,在深刻审视自己的现状之后做出选择:不喜欢科研,因此晋升无望,只能平淡地过这一生。
钟芳蓉带着自己韧劲和一腔热血,遵从自己的心意,她说:选择考古只用了几分钟, 很喜欢,每一次挖掘都是发现、都是惊喜,不喜欢的事情我都能坚持做下去,喜欢的事情我会坚持得更久。
化学系高材生也是思量再三,才做出自己的决定:因为喜欢化学,我这个分数可以上清北,但是上不了化学系,会被调剂,我不能忍受在大学不能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干自己想干的事。
人生从来不是黑白有界、泾渭分明,人的一生也不该被一种声音定义,不管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位,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力,都有选择的权力。而这个权力,不应该被世俗的眼光绑架。
想想近年来,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延期毕业,自觉无颜面对他人,无法坦然面对而把自己逼上绝路的硕博在读学生,如果舆论能对他们多一分宽容,如果亲友能对他们多一分理解,他们是否可以放过自己,选择另一种活法呢?
三、博士集体扎堆应聘小学教师,师范生:跟我们抢饭碗,这样真的好吗?
如今的专本生满地跑,硕博生也不稀奇了,在杭州市余杭区街道办的综合管理岗位中,入职者清一色的都是清华北大硕博毕业。
有网友评论:这世界魔幻了,我是谁,我在哪?
不仅如此,各大中小学中的博士学历教师,也慢慢成了标准配置。
18年,杭州某中学教育集团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进行校园招聘宣讲,招聘中学老师,开出的条件是起步年薪30万。让人没想到的是,现场来了将近50多名来自清华北大的学生,这其中包括30多名硕士,12名博士,甚至还有1名博士后,让进行招聘的老师大吃了一惊。
这一惊的背后,还是那些理所当然的想法:这些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不应该从事尖端科学研究或者去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者高级管理工作吗?当老师大材小用了吧!
19年,北京朝阳区教委在北京中学举行了博士、博士后专场招聘会,半天时间,就吸引了全国150名博士、博士后前来应聘。
是资源浪费吗?显然不是。
中科院女博士去中学教书
近年来,教师职业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和青睐,待遇和福利稳步提高。优秀的师资力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高学历人士加入中小学教育,只会助力学校课堂教育多元化的研发,为孩子们打好基础学习的根基。
很多博士、博士后去做中小学教师,不仅仅是职业选择,更多的是兴趣使然。即便是为了生活,也无可厚非,不应受人指摘。
只是师范生要哭了:你们这样跟我们抢饭碗,真的好吗?
【不服来辩】
对于博士、博士后“低就”的选择,你是怎么看的?
正方:这些高材生不去搞研发,却来基础岗,学那么多不是浪费了吗!
反方:高学历以后越来愈来愈普及,不是每个学历高的人都能搞研发的,高学历应聘基础岗,提高基础岗的工作水平,有什么不好?
中立:都是个人选择,没必要上纲上线,自己喜欢就好!
我是@素人远兮,育人先育己,分享教育那些事儿,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