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西和县蒿林乡大唐村三社高高的山坡上,一眼望去,这个村子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山脚下的学校——蒿林乡大苏教学点,也就是村民口中的大唐村小学。
一条小溪从学校门前流过。跨过这条小溪,再爬上一个小坡,就来了这所标准化的乡村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绿茵覆盖的操场,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已经成了学校的标配。
已经在这个学校工作32年的校长白玉指着不远处的一片空地告诉我们,曾经的大唐村小学破烂不堪,非常简陋,2017年,西和县教育局通过教育专项基金校舍改造项目,投资上百万元建设了这所标准化的学校。
“现在我们学校的硬件条件和镇里的学校差不多了。”白玉校长欣慰地说。说起标准化学校建设,还得把时光回溯到2008年,给我们留下惨痛记忆的汶川地震使灾区不少中小学校舍倒塌,2010年国家下定决心,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目标就是“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记者了解到,如今全国3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都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尤其是办学条件较差的中西部农村地区都得到了极大改善,校舍成了当地最好最安全的建筑。
蒿林乡大苏教学点承担着学前教育和一到四年级的义务教育,现在只有5名学生,从幼儿园到三年级都有。恰逢下课,五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操场上玩耍,看到我们到来,还不时和我们捉迷藏。
聊起这五个孩子,李大壮老师如数家珍,“这个女孩叫张媛媛,是个很努力的小女孩,上课特别认真,学习成绩也很好。”
学校唯一的小男孩叫邱刘鹏,让老师操碎了心,“他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不写作业,把老师都气得胃痛,吃不下饭,就是他干的好事。”
五个孩子里还有一个稍有智力障碍的女孩,李老师介绍起她时,怜爱之情溢于言表,“她叫小丽,今年11岁,也是三年级,她特别乐于助人,总是帮助两个小孩子,虽然学得慢一点,但我们看到她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很高兴。也希望她能接受专业的特殊教育。”
而让我们感到疑惑的是,这个标准化的学校里,为何仅仅有5名学生?“学校最多时有100多名学生,后面渐渐都流失了。”白玉校长讲述了原委。
目前大唐村有适龄学生77名,由于之前的校舍非常简陋,而学校也一直仅有一名老师——这个校长。师资力量的欠缺,使得大唐村的家长都舍近求远,千方百计送孩子到洛峪镇去上学。洛峪镇距离大唐村有22公里,山路崎岖,开车都要走1个多小时,遇到下雨天,还会发生泥石流,不可能每天回家。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大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在洛峪镇租房子住。
这也是我们在大唐村很少见到年轻妇女的原因。她们——都去陪读了,赶到周末才能回村。大唐村有人口819人,三分之一出去打工,三分之一到镇上上学和陪读,留在村子里的多数都是老年人了。而五年级以上不需陪读的孩子,都是住在镇里,周末才回家。家里如果没有车的话,就要走路上学,一走就是四五个小时。在我们“三同”期间,有一次去镇上买东西,就搭了两个正在走路上学的孩子去洛峪镇。
2019年建成的新校舍给大唐村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但家长们更加看重的是师资力量,毕竟,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希望,每个人都希望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
今年初,西和县向大唐村选派了两名年轻师范毕业生,担任语文和英语老师,师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保证。白玉校长告诉我们,随着学校软硬件的逐步改善,现在已经有15个孩子家长有意向让孩子回村上学,更多的孩子还在观望学校的变化。白校长还希望能给学校配备美术、音乐等专业老师,让师资力量更强。
“有信心让全村的适龄孩子都回来上学!”白校长看着在操场上玩耍的孩子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