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献君:努力推进中国院校研究走向成熟

刘献君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这是第二次在西安召开国际会议,第一次是2006年,主题是高校领导与战略,那一次会议为推进我们国家高校战略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年第二次,在刚刚走进普及化阶段,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我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成果。这次会我们郭理事长决定在欧亚学院召开,这也是一次现场会,作为一个案例分析,我相信大家都会感受到不虚此行。

我发言的题目是《努力推进中国院校研究走向成熟》,有这么几个问题,前面四个问题我们在教育研究第9期上已经有,我简单说一说,我重点说后面一个问题。我们这次会议华中科技大学院校研究的院长、副院长给大家送了一本书,一本刊物。

我们院校研究从2000年开始,已经走过了20年,这一段时间我们华中科技大学院校研究所集中研究了几个月时间,回顾前面的十几年展望今后怎么办,以后我们怎么办?我们形成了一个结论,我们一定要初步形成、规范发展,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只有突破节点,走向成熟,才能真正立起来,我们要找到一个关键点、一个节点,这是我们的基本结论。所以,我们写了7篇文章,第9期我们发了6篇,还有一篇大概是第11期发。

我简单给大家回顾一下,首先是条件已经成熟,对院校研究形成了较高的认同感。刚开始的时候,我给部长汇报,我们要搞院校研究,他第一句就说这是什么,都不理解,现在大家至少都认同了,这些话我就不念了。9月25日,我去看潘先生,潘先生身体很好,他一再强调院校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个,对院校研究的探索形成了基本共识。一个是内涵是什么,院校研究的内涵是什么,大家形成了共识。理论和方法初步探讨,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清楚了。

第三个,就是广泛开展院校研究实践。一个是参与规划制定,现在我们大家都在参与“十四五”的规划制定,探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段时间抓住主要问题,这次普及化时代人才培养等等,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研究,为学校决策提供支持。

第四,初步建立了院校研究平台,因为时间关系,我也不念了,这是我们做的案例库,这次会议给大家也送了一本。

第五,院校研究机构探索和人才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

刘献君教授 报告主框架

第二部分,中国院校研究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我们也做了一些研究,大家可以讨论、分析。系统的院校研究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完整的院校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院校研究机构的普遍设置和院校研究实践的全面展开,健全的院校研究交流协作网络和平台,良好的院校研究的环境和氛围。

第三部分,中国院校研究走向成熟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主要领导对院校研究必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有的还没有认识到这个必要性,怎么弄还不重视。院校研究人员培养体系还不健全,院校研究改革的无序状态还没有从根本解决,专业化的交流协作平台有待提升,大学办学的自主权的缺失,制约了中国院校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现在下放很多东西,有的东西下放以后学校下放了一些权利,另外一些学校权利又收回去了一些。比如说职称评定,原来都是华中科技大学原来都是自己弄,现在上面放权了,很多我们要收回来。

第四部分,就是如何开展院校研究走向成熟。我们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分析,要把重视院校研究作为衡量高校书记、校长是否合格的重要尺度。院校研究是应用研究、咨询研究,一定要提供决策咨询,需要不同创造。现在学校发展很复杂,学校群体参与、不同创造。完善制度,高校决策制度,院校研究人员培训制度、院校研究人员职业制度等等。拓展平台,我国院校研究机构平台、大数据平台、交流平台等等。

我就简单说一说,我们来了很多院校研究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我看到很多老朋友,大家一起进一步的研究商量,怎么推动我们走向成熟。

第五部分,在院校研究中走向成熟过程中,要加强课程教学的研究。我们走向成熟一定要围绕立德树人、围绕教学、围绕课程,也就是我们这个主题人才培养,作为我们日常研究,要研究一些具体问题,而不是泛泛的研究,我们要提出对策,哪怕提出一、两点、三点,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就不错了,这个也是我们走向成熟,跟主题相适应的一块。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我们要加强课程教学的研究,推进人才培养要加强课程教学的研究。

普及化时代,我们现在进入了普及化时代,我这两天在家里想想,我们面对什么新情况呢?一个就是社会职业需求的多样化,这跟社会需求相适应,这个跟信息社会有关系。第二个学生个体更大的差异性,我现在在华中科技大学,建设国际一流,一个是民办大学,就是文华学院,越是层次低一点的大学,民办大学学生的差异性更大。大家想一想高考,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分数非常高,600分、700分,为什么呢?每门分数比较好才可以考上,考到民办大学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他们可能有一门或者两门课程很好,有一门或者两门很低,只有十几分、二十多分,他们不一样,有的这个好,有的那个好,差异性是非常大的。

教学空间的分散化和网络化,疫情以后更明显了,教学思想和方法的生命化、个性化,现在进入了个性化教学时代,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根据我自己在文华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实践,我认为有三个问题,面对普及化、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关注表现平平的学生,如何帮助教师确定正确的个人内在教育观念。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什么原因?进入普及化时代多数学生失去了上大学的自豪感、责任感,他没有那种自豪感了,部分学生在中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会、学校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个问题不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

我在多次会议上说过这样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学生,他在浙江一个大学当领导,他们学校的学生不怎么学习,美国同类大学的校长、教授来,他来问人家,人家还是很好学的,我这个学生他有一个感慨,如果这种状态不改变的话,几十年之后我们拿什么跟美国竞争,这个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主动性是生命活动重要的本质特点,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相互作用、自我生长的过程,个体都是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从而建构本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解释。

对策就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人生目标,目标是方向、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这个词是学习素养,非常重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关注表现平平的学生。普及化时代,学生具有更大的个体差异性,一部分天资聪明、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容易受关注,一些调皮捣蛋,多门功课不及格的没有受到关注,多数学生天资一般,表现平平,则不易受关注,对这些学生不关注,我们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对策就是尊重每个学生,激发其自尊、自信,教育起点是尊重学生,终点是学生尊重,学校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尊重老师、尊重学校、尊重社会,也尊重我们的党,创造广阔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展示各自的优势,这个方法很多,比如说分组教学等,让学生在各种空间中展示自己。共性要求通过个性化方式来实现,个性等于“共性+特性”,培养特性需要共性,培养个性化也需要共性的方式,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创建制造性行动。文华学院以个性化为办学特色,开始从体能开始,后来怎么样呢?我们通过调研,结果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当回事,我们就确定了“三个一行动”,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每个学生课表都不一样。

第三,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个人内在教育观念。

理论在现实中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态,其一,群体所共有的普遍形态,它脱离于产生理论的主体,以文字或者符号的形式存在。其二,个人或部分特色群体所拥有的私我和局部形态,又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学习而内化的个人理论,共同经验的形态,一个就是教育基本理论,第二个是个人内在理论,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正确的内在理论,通过教育基本理论形成自己的实践。

有一部分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理论,比如说我是教知识的,思想品德那是辅导员的事,这是一个很不正确的观念,我们很多问题都来自这个地方,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我们讲学生不懂,有很多深深的误解,老师回想一下,我们有很多错误的教育观念的引导,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学习,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我举两个例子,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人传给别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的时候,对别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这是个体内在理论,这也是日前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可以救中国,老师给学生讲,他不认为是事实,最后只有在情境之下反复思考才行,如果这些基本观念不树立,他都把它当作一种知识了。

又比如说不能对一个空白的大脑进行教育,我始终信奉一条教育原理,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

我自己指导研究生提出了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是无限的,中国的人、中国的学生不重视概念思维,不重视概念,不能用无知去研究未知,有多少资源做多少东西,一定要有大量的资料,结论应该是“长”出来的,而不是贴上去的,共性生存、特性发展,我最近说这个比较多,个性等于“共性+特性”,只有达到个性你才可以生存,比如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遵纪守法你才可以生存、才可以安生立命,你要发展,你在某个方面必须要有特色、特点才可以发展。

我们要组织老师们学习教育基本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个人内在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现在我们文华学院在干这个事,在总体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下,你去寻找形成自己的内在的理念。

中国院校研究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进入一个新阶段,和初步形成、规范发展相比,走向成熟要求更高,遇到的问题更多,花费的时期更长,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谢谢!

来源 | 欧亚教育研究

编辑 | lynn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