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2012年的美剧《新闻编辑室》借男主角之口批判美国现实:“如今的美国比南北战争以来的任何时期都要两极分化。”看如今美国大选跌宕起伏,不禁佩服编剧艾伦·索金清醒的洞察力。那可是2012年,那会儿还没特朗普什么事儿呢。
这几天借着美国大选的由头,我重温了《新闻编辑室》,却生出一些与政治不太相干的感想。专业精神和新闻理想之外,编辑室里充满了浓浓的恋爱氛围。老板亲自下场不说,还老母亲似的操心同事A咋还不离开同事B,和更合适的同事C在一起,也不觉得他们彼此间的上下级关系构成啥障碍。放到如今,这有点不可想象。2019年,美剧《早间新闻》的编辑室里,风向大变,办公室恋情以丑闻的形式出场。连正经交往的单身男女也惶惶不可终日。尽管彼此尊重、公私分明,更年长、职位更高的男方时常自我怀疑:我有没有胁迫、剥削女友?
两部作品仅仅相隔七年而已。不得不说,时代潮流之汹涌,超出想象。
美剧向来注重政治正确,且不论是不是有矫枉过正之嫌、是不是少了点对人情的体谅,我们从中不难读出深刻的社会观念变迁。性与权力的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受到空前的审视。
更无可争议的变化发生在大学校园。不必放眼世界,国内的“风向”也很明确。
教育部官网11月11日发布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其中被议论最多的一句是“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不正当关系”这几个字自带暧昧滤镜,谁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所谓“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严格来说完全不是“新规”。教育部2014年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的“红七条”里,就有一条是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2018年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这一点又再次被重申。大学师生间禁止发生不正当关系,说起来不过是常规职业伦理而已,为何教育部要一再“关照”、一再紧盯?
这当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即近些年频频曝出高校性骚扰、性丑闻事件,对时事稍有敏感的人都体会得到整顿师风师德的迫切性。不过不妨暂时跳出男女关系的范围去理解对“不正当关系”的关切。顺着近日《准则》中“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往上看,我们会读到“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读到“按规定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经费支持”,读到“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看出点什么来没?
教授成“叫兽”和导师变“老板”背后,共享同一套权力逻辑密码。为什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遭受性骚扰的学生倾向于隐忍不发、或者“相信”自己是“自愿”的?为什么大家对研究生沦为免费劳动力、甚至“生活助理”一度见怪不怪?如果强势一方被偏袒,权力得不到充分约束,“不正常”被扭曲为“正常”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教育部三令五申强调“常识”,不难看出“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自然而然该被提出来:什么才是“正当的师生关系”?
毫无疑问这几年各高校对性骚扰、性侵犯愈发坚定的零容忍态度是一种进步。主流声音之外,我们多少听到过“杂音”,比如有的男老师私下里半开玩笑地“诉苦”: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招女研究生。
这当然是谬论,骨子里含有对女性的贬低和敌意。但如果仅仅简单回怼,也可能掩盖真实的矛盾。近年高校雷厉风行的整顿,很大程度上是对舆论作出反应。“舆论风暴”以破局之势扫过,然后呢?师生之间相处,究竟该依照何种规范和共识?
其实既有的讨论已经做了很好的铺垫。举个例子,大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师生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不仅是私德,而关乎公平。尤其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实际上不存在“平等自愿”一说,更摆脱不了权力寻租色彩。接下来的问题是,除了显而易见的婚外亲密关系,单身师生之间的罗曼史“正当”吗?2018年人民大学出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把“与有利益关系的在校学生发生恋爱关系”列为违规行为。这说明,师生恋中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权势胁迫,已开始被重视。众所周知,以自由著称的美国,其高校在对待师生恋的态度上保守得近乎古板,且禁令日益严格。我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师生之间绝对的权力失衡,“浪漫”和性骚扰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而相比其他职业,教师也肩负更重的道德责任。照搬他国经验不一定公允,但对师生关系加以更加苛刻的规定和限制,是不可回避的时代潮流。是时候重新审视那些“象牙塔里的浪漫”了。
近年中外关于师生恋等话题的讨论里,至少可以得出一项共识,就是正当的师生关系要以基本的界限感为前提。我看过一个在加拿大读书的留学生讲述,自己在某封邮件里问了老师较为私人的问题,结果遭到批评教育。老师说,学校规定,师生之间不能交流这个。在我们熟悉的语境中,这大约会被嘲笑为“假正经”。但类似“无情”的规则恰是专业与公平的保障,这又恰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地方。
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背景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高校里那些谨小慎微的规范,是和社会舆论长期互动、并经过学术共同体内部讨论投票的结果,它们既是自上而下的规定,也是群体共识。对我们而言道理也类似。当新的道德共识成形,才能踏实地判定,我们真的进步了。
(文/张静雯)
微信号:Talkpark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