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汉语教学肇始起140多年来的政策变迁历史,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政策阶段:战前放任化政策阶段、战时优先化政策阶段、战后抑制-优先化-多元化政策阶段、本世纪作为国家关键语言的优先化发展政策阶段。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教育在美国也越来越受重视,并逐渐成为与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西方语言一样重要的外语。
在美国,汉语作为新兴的广受欢迎的外语之一,很多地方上至大学下至幼儿园都列入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当人们将语言仅看做一种交际工具时,语言多样性是一个问题,语言统一或同化是解决交际问题的对策;当人们意识到语言的其他功能如思维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性时,语言多样性就被看作权利或资源。
美国汉语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史
01 二战前60年“汉学”取向的汉语教学:放任化政策
1814年汉学作为一门专业在法国正式被确立下来,西方各国的汉语教学开始了它们的历史。
二战之前美国的外语教学基本上是只教传统的拉丁语和法语。美国本土的汉语教学始于1877年,入华传教士Samuel Wells Williams回国后在耶鲁大学创立了美国第一个汉语教研室和东方图书馆。随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 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纷纷开设小规模汉语课。
哈佛大学在1879年开设汉文讲座,正式从中国聘请了戈鲲化(1838-1882)为首位汉语教师,学生仅有5人。汉语教学为美国人阅读、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史哲服务,当然还兼有培养中文翻译的目的。
这一时期成立的一些研究机构,比如美国当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等,直接或间接促进了美国汉学发展。
但这时期美国学生对学习中文的兴趣不大,美国政府对汉语教育也是放任态度,对教育部门、研究组织等进行汉语教学没有任何政策导向或实践干涉,是否开设中文相关课程以及如何 进行教学完全是个体行为。
02 战时汉语培训法案:战时优先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政治和军事需求,美国政府实施各种短期培训计划,使接受培训人员在短期内掌握汉语、熟知中国历史文化,培养会说汉语的军官和情报人员。
1942年夏天,美国15所大学开办了65个速成外语班,开始进行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日语、汉语和阿拉伯语等包括26种语言的教学活动,学生总数达700人。同时,美国政府和军队也启动了一系列培养军事外语人才的计划,比如成立海军语言学校、实施陆军特别训练计划等。
美国陆军委托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教授军人汉语;美国空军派飞行员去耶鲁大学学习汉语。
汉语教学开始向具有实用价值的现代汉语转型,日常口语会话课为教学重点,语言的交际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03 战后50年:抑制—优先化—多元化政策
从1949年到20世纪末这50年中,美国的外语政策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从麦卡锡(McCarthyism)时期的抑制政策,过渡到六七十年代的优先化政策,进而过渡到中美建交后的多元化政策。
(1)麦卡锡主义对汉语教育的抑制
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国国内关于中国问题的争论日趋激烈,排斥共产党的麦卡锡主义盛行,与共产党有牵连的机构、组织、个人难逃被打击、迫害的命运。研究现当代中国的机构、组织、个人趋于沉寂,有关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几乎全部中断。
在此阴影下,汉语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高校课程表中很难找到有关中国的课程,报名学习中文的学生也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哥伦比亚大学报名学中文的学生数从29个减少到10个。1954年福特基金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对中国的兴趣和注册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都已大大减少。
(2)国防教育法案与优先化汉语教学政策
两极化在战后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中国、日本、欧洲等各国经济复苏,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1958年,美国通过《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把外语教学与科学技术教学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外语教学与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把汉语与日语、阿拉伯语、北印度-乌尔都语、葡萄牙语和俄语等6种非普遍教授语言列为第一层次的关键语言。政府投资建立暑期强化学院,还资助冷门语言教育项目扩建,并授权K-12年级的学校实施外语教学。
许多大学得到资助得以开设汉语课。教授汉语的学校由不到10所增加到了100所,这一时期成立了一些有重要影响力的学会、研究机构等,有关中国研究的专门课程和项目纷纷在各大学设立。
汉语教学开始面向现代中国研究,汉语教学重心完成了向现代汉语的转移。
(3)上世纪80-90年代:多元化政策
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两国长达30年的隔绝对峙时期结束,两国关系回归正常。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出台各种法案,明确了外语教学的意义和地位,大学汉语教育发展稳定。
中国经济开始参与世界经济交流,国际经济贸易需求开始影响汉语教育,各大学也逐步开设了商务汉语、媒体汉语等课程。同一时期,大量说普通话的新移民涌入美国,普通话的地位日益凸显。
1983年道奇基金会(Dodge Foundation)发起“中文启蒙教学方案”,中文开始更多地进入中小学课堂。1987年, 全美中小学中文教师协会成立。1993年,美国大学理事会成立SATⅡ中文考试,高中生申请大学时可以将中文测试成绩作为一项资历,促进了中学汉语教学的发展。
汉语教学与其他外语教学同步步入科学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美国外语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04 21世纪作为国家关键语言的汉语:优先化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汉语教育进入了更快的发展轨道。据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对美国大学的调查,大学汉语学习者成倍增加。
美国国土安全部于2003年出台《国家安全语言法案》(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Act),阿拉伯语、汉语、朝鲜语列为“三大战略语言”,倡导学习这三大语言。2003年,美国大学理事会批准了AP汉语项目,把汉语与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等传统西方语种一起列为可供高中生选修的大学预修课程。汉语正式进入了美国中学主流学校教育。
2007年,美国在各地开展语言计划“星谈计划”(Star Talk Program),对高中或中小学任职的外语教师提供课程开设、师资培训的免费资助,该计划2007年的重点语言为中文和阿拉伯语。
这一时期美国汉语教育也呈现低龄化趋势,幼儿园汉语教育不断升温。以佐治亚州的幼儿园汉语教学为例,2009年这个州有7个幼儿班140名学生学习汉语,至2011年,共有110个班2303名学生学习汉语。幼儿汉语教育的这种发展速度在美国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以沉浸式学习(immersive learning)为特点的汉语沉浸式学校和汉语沉浸式课程于这一阶 段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开始在全球实行建立孔子学院等汉语国际教育政策。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国家公派汉语教师进入美国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课堂教学,顺应了美国优先化发展汉语的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汉语教育对汉语师资的大量需求问题,促进了美国汉语教育的发展。
汉语教育在美国的发展情况,主要取决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与中美关系变化。中国作为“新晋强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提升,势必会给美国这位“老大哥”带来危机感。
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回顾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有波折,也有合作;曾有争执,也互相包容。总体相对稳定,也有深入交流与发展。推动了中国人去美国留学、游学和旅游,也使得美国民间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
如今,时逢美国大选,中美关系出现较大波动也实属“常规操作”,因为“推翻重来”的尴尬操作在每一次大选前都会持续较长时间。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不管谁上台,中美关系都会朝着稳定发展的路径走向深入,多极化世界格局决定了世界各国之间互相需要又互相戒备。
排版:BCC
文字整合:BCC
参考文献:
1.孟艳华《美国汉语教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2017)
2.张敬伟《张敬伟:评析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2008)
图片来源:《美国汉语教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