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校园霸凌!校长被免职,是平息舆论还是依法治理?

近日,一段小学生被欺凌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视频中四个男孩轮流对一名男生踢踹、抽打,男生最初被打倒在地,后跪在地上一直哭泣。一名参与欺凌的男孩还将鞭炮点燃放入男生的衣兜。

该欺凌视频中的小学生,来自柳州市柳江区穿山镇高平小学。11月13日,柳州市柳江区对此事发布了情况通报。对被欺凌学生予以赔偿和治疗,对欺凌者进行教育,家长进行赔礼道歉,在该事件中处置不力的学校校长被免职。

校长免职,不应成为平息舆论的手段

学生间发生欺凌行为,校长被处理不是孤例。比如,今年7月,针对山东省临沂市铜井镇初级中学3名学生殴打同学,并拍摄短视频在网上传播一事,当地教育部门就对该校校长做出免职处理。此前,还有因老师违反师德而对校长进行免职处理的案例。

不论校园欺凌事件还是师德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成了“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在具体教育治理中,教育部门对“引起舆论关注”和“没有引起舆论关注”的问题的处理态度是很不同的:对于引起舆论关注的问题,各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有时早上发生舆情,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就出处理意见;而对于没有引起舆论关注的问题,各地教育部门要么淡化处理,要么不了了之。

说到底,这是“舆情治理”,而非依法依规治理。依法依规治理,是不论事情是否引发舆论关注,教育部门都应该在事发的第一时间,主动成立调查组启动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对于教师,应根据调查结果告知处理意见,如果当事教师不接受,应允许其申诉,再组成新的申诉委员会进行调查,并根据新的调查结果做出处理。而对于涉事教师、学生所在学校领导的处理,则应该在深入调查学校领导在事件中的责任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学校领导已经尽到教育和管理责任,事件起因于教师或者学生个体,那就不应该追究学校领导的责任,不能因为事件“闹大”了,产生了舆情,就快速地进行责任“切割”。

快速“切割式”处理,首先不尊重当事教师、学生及学校管理者的权利,背离了教育与学校“善治”的基础。

其次,快速处理虽然能够平息舆论,却也可能掩盖真相,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会继续存在,导致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最后,这一“舆情治理”思路被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摸透后,会演绎出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新剧情”。比如,有的校长担心家长举报会引发舆情,于是把“零举报”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从而迫使教师在管教学生及与家长相处时,对于一些可能引发矛盾的事情,能不严就不严,能不坚持原则就不坚持原则,只要学生和家长提不出什么意见就好。家长也知道教师怕举报,于是动辄以举报来“威慑”教师。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的中小学取消了运动会、春秋游,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出安全事故,引发舆情。

确切地说,很多事件中,校长被免职,是为了平息舆论,而非真正依法依规处理。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实行现代治理,亟须改变这种被舆情牵着走的治理方式,厉行依法依规治教。

— END —

来源 | “柳州市柳江区学生被欺凌”新闻报道整理自红星新闻

《校长免职,不应成为平息舆论的手段》一文刊于《教育家》9月刊第一期,作者熊丙奇

编辑 | 刘洁 周彩丽

设计 | 九月九

统筹 | 周彩丽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