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在教育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两位小人物也藉由此声名鹊起。一位便是被称为“白卷英雄”的张铁生,在参加高考时,由于物理化学考试较难,他平素作为知青又忙于农事,自然很难解答,于是便交了“白卷(实则是在作答,最后得了6分)”。但与众人不同的是,他在试卷背面写了一封信,信中既有自己的感受又有对自我的举荐,在经由报道之后张铁生成为了典型,也得以成功进入大学,人生得以转圜。
而另一位与之比肩的,则是一个只有13岁的孩子,她就是我们要说的主角黄帅。47年前,黄帅本也只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当时班主任要求下,每个学生每天都要书写日记,然后再交由老师查看。
在9月7日的日记中,黄帅在眼见老师因为某某同学未能遵守课堂纪律而被训斥,老师更是恶语相加——“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之后,这个13岁的孩子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最淳朴的愿望她写下了要是老师能够多些耐心,说话多注意一下,会不会更好呢?
这本是一个孩子,在面对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时最淳朴、最直接的情绪表达,但在当时的“师道尊严”之下,这样话语的出现自然而然的遭到了黄帅班主任的批评教育。而在接下来的半个学期内,黄帅的这种“拆老师台、降低老师威信”的行为,成为了批判对象。
而被孤立、批判的黄帅,并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于是,一封信笺便邮寄给了《北京 日报》,她希望能够实现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缓和。
而这封信件,则与张铁生的那封信一样,迅速成为了在特殊社会环境之下的工具。黄帅也一举成名,在贴上了“反潮流小英雄”的标签之后,人生彻底改变。
全国上下在批判“师道尊严”之中,1976年特殊的环境结束。这场滑稽、荒唐的运动也自然结束,而当时已经16岁,初三的黄帅的处境自然十分尴尬。
被欺凌、被嘲笑是常有之事,而她的父亲也不例外。当时她的母亲又身染重病,兼之精神不支,可想而知黄帅个人的心情与她要面对的困境。
莎士比亚说: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黄帅也是这样做的,在一边勉力支撑家庭的同时,黄帅对自己的学业也并未放弃。1979年,她顺利的高中毕业,并且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
大学里的新风与社会上的春风,让她的生活终于乌云散去。但是父亲并未恢复工作,也并未恢复名声,于是1981年,她又写了一封信。在领导的关怀之下,本就清白的父亲得以恢复了公职。黄帅一家,也终于重新回到了正轨。
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里,读书、学习,成为黄帅最幸福的事情。1984年,她也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而后被分配到了研究所工作。坦白讲,这在当时显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但对于志向远大的黄帅而言,她并不觉得平静的生活会有多好。两年后,她选择去了日本东京大学攻读硕士。
顺利从东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入职三和研究所。与此同时,也是在日本她遇到了生命之中的另一半,然后就是结婚、生子,
有丈夫、孩子的陪伴,有书本、文化的浸润,你很难相信这个会笑颜如花的女子就是那个曾经备受指责的黄帅。
1998年,面对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邀请,在日本生活了十年的黄帅欣然接受,选择了回到祖国。
在担当编辑之时,她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闲暇时间,她则时常去探望父母,与父亲品味文章,交流思想,人生如此,也是美哉美哉。当然,她自己也并未闲着,2006年,还出版了散文集《黄帅心语》。
至于那位让自己声名鹊起的班主任,人过中年,也反倒没有了什么怨恨,而班主任也早已经没有了责备之心,师徒二人最终相逢一笑握手言欢。事实上,在这里又要责怪谁呢?毕竟那是一个“自己痛,时代痛,别人也痛”的时代啊。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回国之后的黄帅,那大抵就是踏实吧。没有了往昔的风波,自己也不再是那个或者被捧、或者被贬的姑娘。生活到底没有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2017年12月10日,58岁的黄帅去世。生命总有终点,历史往事也一样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