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和孙俪简直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
因为女儿“小花妹妹”没有好好吃饭,孙俪罚孩子不许看电视、玩玩具,话还没说完,就被邓超给“劫胡”了。
连声嚷嚷着:“可以了,可以了,她已经很怕你了!”
“娘娘”的这几个白眼也是really形象了,隔着屏幕,米粒妈都能想象的到孙俪一脸无奈的样子
都说男人全是女儿奴,米粒妈以前是不太相信的,看到邓超,我是真的信了。
不过话说回来,夫妻双方在生活里“拆台打趣”可以说是一种乐观幽默的态度,但要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互掐”,就是一件让人头秃的事了。
在一个家里,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对孩子来说,真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米粒妈上面说的一幕,想必各位家长也都不陌生。
每个家庭的标配:严格的妈妈+老好人爸爸。(当然也有少部分反过来)
米粒妈小时候,“好事”全是我妈妈干,“坏事”全是我爸爸干。
比如爸爸带我去打针(我小时候天天生病)、严格要求、送幼儿园,而妈妈负责接幼儿园、读故事书、陪玩安抚。
久而久之,我非常讨厌爸爸,直到近20岁出国留学,才完全和爸爸和解。虽然现在和米粒姥爷关系非常好,但儿时的经历也难以磨灭。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米粒妈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所说的“严父慈母”,用更加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来说,这叫“虎爸猫妈”。
说起这个词,米粒妈想起去年大热的电视剧《小欢喜》,可不就是真真切切的家庭缩影吗?
甚至网上还发起过这么一个投票,网友一致认定,自己的妈妈跟方一凡的妈妈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剧中,方一凡的妈妈童文洁是个职场妈妈,脾气暴躁、唠唠叨叨,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家里,都有绝对的话语权,向来都说一不二;
而反观方一凡的爸爸方圆,就跟很多现实中的父亲一样,对孩子奉行“佛系”教育,在家庭中扮演着插科打诨的和事佬形象。
每回母子之间要燃起“战火”时,爸爸总能恰到好处的“唱白脸”,及时控制住形式。
所以说白了,虎妈猫爸的本质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以此来推进孩子的成长。
不管是电视剧上展现的,还是我们实际生活中亲身操作的,这种方式似乎都“屡试不爽”。
甚至在心理学上还有它的一席之地,可以解释为软硬兼施,恩威并重,最终达到制衡的效果。
但是这个做法带来的问题,可以说是家庭教育里最大的隐患。
(1)影响亲子间的关系平衡
港真,咱们这一届家长,实在不好混。
忙里忙外给孩子打听兴趣班、补习班,累死累活为孩子安排学区房、入学名额,这还不算完,平时还要兼顾孩子的吃喝拉撒……
可以说,为了孩子,简直要“豁出老命”了。但是,米粒妈却不得不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
很多父母觉得唱红白脸,会让家庭教育的成果立竿见影,其实是错的离谱。
现实却是,非但不会达到预期,反而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印象”。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孩子犯错误了,做家长的难免要忍不住数落几下,那个唱红脸的自然而然就被孩子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躲得远远的;
而那个处处维护孩子的一方,也就顺理成章被孩子认定为是疼爱自己的人。
标签一旦贴上,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很难更改。
毕竟,人的本能,都是不由自主地去靠近那个“对自己好”的人。
另一方面,孩子们还理解不了,“脾气好”、“好说话”不见得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教育,也许只是父亲为了避免矛盾冲突的手段。
网上有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在实际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花费时间最多、承担任务最重的家庭成员仍是母亲(45.36%),而父亲倾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仅为6.07%。
数据悬殊,不言而喻。
这也充分说明了,大多数父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都是缺位的,而造成缺位的主要因素就是偷懒。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的各位父亲,就把“甩手掌柜”四个字运用的炉火纯青。
其中唐灿的爸爸虽然在妻子的制压下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是却比妈妈脾气好,所以当唐灿有什么想法和心思,会先告诉父亲,然后由父亲作为中间人“曲线救国”。
既不得罪家里的“绝对领导者”,又能在女儿心里树立高大威猛的形象,米粒妈不得不说一句:这招绝了!
同时,也因为母亲的强势,某些时刻小棉袄跟父亲更加亲昵。
妈妈苛刻的要求,虽说形式上可能有点过激,但你要说她不爱孩子,她也的的确确是为了孩子尽心尽力,哪怕孩子并不买账;
而父亲的放养式育儿,本质上来说是不大负责任的,但是在孩子眼里就是“我爸不管我,爸爸真好”。
如果按照这个准则,爸爸们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赢得孩子的喜爱,这对妈妈们来说也太不公平了吧!
反之亦然。
(2)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提起陈小春,米粒妈最先想到的就是“脾气暴、不好惹”,没想到在父亲的角色上,他也一如既往的严厉。
在综艺《爸爸去哪儿》里,常常会看到陈小春对儿子发脾气,甚至好几次Jasper都被吓哭,吧嗒吧嗒地掉眼泪。
所以在爸爸面前,Jasper一直都小心翼翼、畏手畏脚,说话做事都要看爸爸的脸色,生怕一个不对招来一顿骂。
而在面对妈妈的时候,Jasper又像个小甜椒一样,会撒娇求抱抱,也会淘气撒泼,展露出这个年龄该有的笑脸和自信。
由此可见,在唱白脸的妈妈和唱红脸的爸爸面前,孩子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两面派”,虽然实际年龄不大,但“趋利避害”的道理却摸的门清。
就算是三四岁的娃,也能分辨出来谁会顺着他,谁又不买他的帐。
被“红白脸”的父母养出的孩子,容易变得敏感多疑,患得患失。而且,长此以往还有可能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一种观念:
看见比自己弱小的人可以随意欺负,而看到比自己强大的人必须绕着走。
到最后落得一身毛病,要么会发展成孩子堆里的小霸王,要么会变成一个小滑头。
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孩子的性格障碍,影响未来的社交、生活和学习,甚至导致多重人格症。
到那时候,家长就算后悔也于事无补。
(3)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
孩子在当下这个成长阶段,心智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也很难分得清爱与不爱,面对其中一方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孩子会误以为“爸爸/妈妈不爱我”。
日常疑问:别人家都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怎么换到自己家就是“我的妈妈不爱我”?
综艺《爸爸去哪儿》中,就有过关于“爱与不爱”的探讨,看得米粒妈心头一酸:
作为运动员出身的田亮,对待孩子总是比较严厉,以至于当儿子小亮仔被问到“爸爸爱不爱你“时,难过地摇了摇头。
很多家长都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说反话。
心口不一,话里带刺。
明明是关心,说出口的却是责备;明明是鼓励,说出口的却是挖苦;明明是教导,说出来的却是打击……
事后还总给自己开脱,哎呀我不是那个意思。
可是,半大点的孩子哪懂得这些啊,他们只会对自己接收到的讯息信以为真,越发笃定自己被抛弃,安全感就是这么一点点消失的。
比起要不要为了教育维持自己的“虎爸”形象,米粒妈认为,让孩子拥有安全感,显然要重要得多。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多多少少都走过弯路,我们家也一样。
米粒小时候,我跟米粒爸在让米粒用筷子这件事上产生过争执。
咱们中国家长好像都有一个共识,把用筷子看成是孩子独立的象征,所以在米粒三四岁的时候,我就把他的勺子换成了筷子。
但米粒爸却觉得这事儿完全没必要,用他的话说就是等孩子到了一定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用了,大可不必操之过急。
尤其是当米粒可怜巴巴的求助时,当爸的立马就妥协了。
因为我们截然不同的教育讯息,米粒学用筷子的时间,比别家的孩子都更长。
而且最后导致的后果就是,如果米粒爸在跟前,米粒就会闹着用勺子,而单独面对我的时候,就乖乖的用筷子扒拉着吃饭。
(胡可在《女人有话说》中的这一番言论,简直说到心坎里)
通过这件小事,其实也给了米粒妈很大的警醒。
如果家长没有事先沟通好形式和看法,传达给孩子的只会是一团浆糊。不仅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还会让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看不清问题的真正答案。
所以米粒妈觉得,正确的教育,首先是家长要“统一战线”,不在孩子面前争执。
既要守住教育的底线,又要让孩子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下成长。否则的话,家长吵得面红耳赤事小,教育方式失灵事大。
最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中,千万不要逼孩子在父母的观点中“站队”。
用对立的“红白脸”教育,或许能换来孩子一时的听话,却换不来孩子一世的成长和独立。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