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娜
娱乐圈里,孙俪和邓超两口子,一直都好评如潮。
一方面,俩人演技都不错。
尤其是孙俪,虽然一直活跃在小荧幕上演电视剧,但演一部火一部,对每个角色都拿捏得特别准,让人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
这样的专业精神,让人有好感。
另一方面,俩人绯闻都少。
邓超好像还传出过绯闻,孙俪几乎和绯闻绝缘。她的微博日常,就是养娃带娃,抄经画画,亲子旅行,非常幽默接地气。
这很契合主流价值观:
一个女人,如果能活成大地一样平和慈悲的人,是她自己的修行,也是子女的福报。
其实,不管是孙俪还是邓超,原生家庭都有着很深的伤痛。
孙俪13岁时,父母离婚,她跟着母亲过了7年居无定所的生活。
单亲家庭的辛酸和疼痛,一度让她对婚恋非常抗拒,她甚至说过“这辈子都不会结婚”这样的话。
邓超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里,母亲带着大姐,父亲带着大哥和二姐,组建了一个新家庭,然后有了小儿子邓超。
叛逆的邓超,曾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糟糕。
后来,父亲病逝,邓超也当了父亲,才在感同身受的成长中,和父亲完成了心理上的和解。
就是这样的一对人,因为《幸福像花儿一样》走到一起,生养了等等和花花两个小可爱,真的就过上了像花儿一样幸福的日子。
原生家庭会影响我们一生吗?
会的。
特别是我们年少时,因为自己的船小,去过的地方也窄,内心的彷徨又多,来自原生家庭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潜移默化,就显得特别沉重,难以摆脱。
但原生家庭决定不了我们的命运。
只要我们有成长的意愿,又愿付诸行动,去锻造自己的船,让它变大变宽,驶向更辽阔的海域,经历更多面的人生,遇见更有趣的人们,在深沉爱与被爱中,一次次把自己掏空又填满,原生家庭的魔咒会自动解除。
为什么?
我们活大了,伤害就小了。
我们从经历中获得的认知立体了,人变得慈悲了,我执就萎缩了。
所以,原生家庭的和解之路,不是父母会不会改变,而是今天的我们,以怎样的视角看待过去。
而原生家庭的突围之路,也不是父母醒不醒悟,而是我们自己成长得是否足够。
而成长的我们,就是孩子起步的原生家庭。
昨天,是孙俪儿子等等的生日,孙俪发了一条长微博,是写给儿子的信:
我看了这条微博,感触挺多的。
因为我们家孩子每年过生日时,我也会给他写一封信。
抛却孙俪明星的光环,这封信里,也藏着普通老母亲的认知和蜕变。
1.
妈妈可以有情绪
但妈妈不能总有坏情绪
永远平和,永远面带微笑,永远有耐心,永远不急不躁,这样的妈妈有吗?
反正我没见过。
我见过的所有妈妈,几乎都是有情绪的。
就像孙俪写的那样,在孩子面前,会开心也会悲伤,会流泪也会发怒,会暴躁也会委屈。
一个有情绪的妈妈,才是真实的妈妈。
因为,情绪,是没法压抑的,它就像火山熔浆一样,你越压抑,它反噬得越厉害。
妈妈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真实的情绪,是没有错的。
如果仅仅止步于此,却是错的:
我们可以在孩子面前表露真实的情绪。
但我们不能总让坏情绪,一次次伤害我们的孩子。
所以——
2.
妈妈是第一次当妈妈
但不能总停留在第一次
孙俪在微博中说,有了等等后,她开始了学习。
她不仅和两个孩子一起,学写字学画画学英文,陪两个孩子一起去旅行,而且还开始学习心理学。
我看到这里,是钦佩又感动。
我们常说“好妈妈要有共情”,什么是共情呢?
看见孩子的委屈,理解孩子的难处,明白孩子的感受,这是共情吗?
是。
但妈妈最大的共情,是和孩子同频。
是站在孩子身边,专注地和孩子一起做同样的事情,回到孩子的语境里,和孩子面临共同的难题,才能在设身处地中,理解孩子,并被孩子理解。
所以,共情,不仅仅是妈妈理解接纳孩子,也包含孩子向妈妈的靠近。
妈妈和孩子在共频中共情,在共情中更爱对方。
我们不少家长,自己的字写得一团糟,看见孩子的作业写得不够好,就粗暴地撕掉,还大吼“你写的这么是什么狗东西”。
自己不会画画不懂音乐,孩子画得不漂亮,或者练得不够好时,上去就一顿胖揍:“老子挣钱容易吗?你为什么不给老子好好练?”
自己的英语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孩子读写英语时,他也不关注对错,一看孩子没考100分,马上恼羞成怒:“题这么容易,你怎么就考这一点分?”
这样的家长,是没法和孩子产生共情的。
孩子可能会怕你,但打心眼里会看不起你:
“你什么都不懂,还不如我,有什么资格管我,太可笑了。”
这世上,最可怕的父母,并不是没有文化的父母,而是从不成长的父母。
虽然,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但不代表妈妈永远都停留在这个借口里。
因为“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下面还有一句“妈妈会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努力当个好妈妈”。
因为,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既然,我们希望孩子好,那自己也要不断变好,这样才公平。
3.
谢谢孩子选择我们
我们才有资格被孩子感恩
我大致看了一下,孙俪的这条长微博里,用了10多个“谢谢你”。
“谢谢你让我成为了妈妈”。
“谢谢你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
“谢谢你让我爱上旅行。”
“谢谢你教会了我与人沟通的技巧。”
“谢谢你经常夸我美丽。”
“谢谢你在意我的健康。”
“谢谢你也让我有机会停下脚步。”
……
一位怎样的妈妈,才经常对孩子怀着“谢谢你”的感念呢?
一个做好了自己的妈妈。
因为她做好了自己,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不断成长,总有收获。
她内心是满满的价值感和自豪感,才对身边的人充满友善和好感。
而不是,把自己做不到或不能实现的梦,投射到孩子身上,用“你必须”“你应该”“你一定要”去绑架控制孩子。
一个做好了自己的妈妈,也会在潜移默化的示范效应中,带动孩子像妈妈那样,认真学习,全情投入,不断进步,乐观自信,并把这样的能量反哺给妈妈。
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消耗,而是感恩:
妈妈感恩孩子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
孩子感恩妈妈给了自己爱和生命,并在这爱中,珍贵自己,善待他人。
所以,好妈妈都喜欢说:“谢谢你,愿意当我的孩子。”
这是一个灵魂安稳的妈妈,在知足和感动中,发自内心对孩子的肯定。
4.
成绩非常重要
但没有爱重要
“你有那么多朋友,那么多兴趣爱好,在我看来,这比你的考试成绩更重要。”
孙俪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人类历史上,堪称史诗级的一项研究——
格兰特研究。
这是哈佛大学持续78年,花费超过2000万美元,从1938年就开始的一项研究。
研究指向一个终极问题: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研究选择了1939年到1944年间,在哈佛就读的268名本科生,然后追踪他们的成就和寿命,看他们谁“笑到最后”(活得足够长),谁“笑得最好”(混得足够好)。
这批人,可谓“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群小白鼠 ”。
他们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经济复苏,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失败、东山再起,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
其中一个还当了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
78年的研究表明,那些拥有真正幸福又成功的人,不是活在成绩、荣誉和财富等清单式人生里,而是拥有良好而温暖的人际关系。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有责任让孩子自幼就知道:他们本身对我们很重要,而不是他们的成绩。”
成绩重要吗?
重要。
尤其是普通人家,成绩和学历,就是孩子的敲门砖。
但,如果我们和孩子之间没有爱,孩子感受不到爱,更不懂如何去爱,他就是考上重点大学,获得了博士学历,依然活在孤岛上。
成绩好又有爱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报。
成绩不好的孩子,最起码别让他们失去爱的能力。
因为,成绩是一时,而爱却是一生。
这是今天的感想:
关于原生家庭和自我成长,关于为人父母和修行之路,关于亲子关系和相互靠近。
愿对你们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