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字头实验班:十年为中国培育百余名科研领军人才

“国家实验班”给予了学生充分互相交流的平台。 被采访人供图

中新网南京11月18日电 题:这个“国”字头实验班:十年为中国培育百余名科研领军人才

作者 齐琦 于玥晗 李嘉豪

最顶尖的院士级别导师团队,最先进的实验室资源、“学霸”中精选出的“学霸”,最硬核的基础学科、“度身定做”的科研计划……

集一所名牌高校“核心竞争力”之“大成”,十年前,一个“国”字头的实验班悄然启动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大计划”,如今迎来阶段性“丰收”。

“历经十年,科研人才‘成堆’出现。”对于南京大学“国家实验室实验班”(以下简称“国家实验班”),这个以顶级科研资源孵化顶级人才的“孵化器”,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任邢定钰如此评价。据统计,自2009年“国家实验班”创建以来,这片“试验田”里已经培育出近百名优秀博士。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从“国家实验班”毕业的大部分学生仍在从事与学科相关工作,分布在国内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研发企业,正成为中国科研创新的星星“火种”。

这个致力于培育中国未来“大脑”的“试验地”,正是源自于一批老科学家们的“深谋远虑”。

《Nature》正刊刊登了唐峰与导师万贤纲团队共同完成的相关论文。 被采访人供图

定位:研究型领军人才的培养基地

时间回到10年前的2009年。

彼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机遇期——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正式吹响了“建设人才强国”总号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过,更勾勒出了未来教育改革的“路线图”。

然而,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确实已基本实现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在面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问题时,总体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存在着成才率低、流失率高、教育资源浪费大等问题。”正是有了这样的远虑,邢定钰和一批实验室相关人员于2009年提出创建“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实验班”的设想:以国家实验班的名义,面向南京大学物理、化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三个学院招生。

按照设想,“国家实验班”将利用当时正在筹建的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为实体,定位物理学、化学和材料学等基础学科,选拔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技能过硬、思维能力出众和对前沿科学敏感度高的研究型后备领军人才。

这个设想“孕育”成型后,立刻获得了南京大学的支持。就在当年,采用本科—硕士—博士八年一贯制培养方式的“国家实验班”获批启动、开始招生。

实验班导师在“微加工中心”实验室指导学生。 被采访人供图

选“材”:不唯分数论“英雄”

能够考取名牌大学物理、化学系这类基础学科的学生,早已是平常人眼里的”学霸”,如何选出“学霸中的学霸”,则不再仅仅是“分数的战争”……

回忆起自己进入“国家实验班”的经历,首届毕业生、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雎长城坦言自己“在大学一二年级时考试成绩不算很好”。然而在面试环节,他却感受到了很大的自由度。最终,他脱颖而出,顺利入选。

相比传统和主流的唯学分绩的选拔模式,“国家实验班”在创办之初就确立了“学分绩+专业面试”的选拔标准,把综合素质作为主要选拔因素,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聚焦有志于投身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

雎长城回忆:“当时,物理学院近一半学生报名,竞争很激烈,最终选拔了27位学生,一些学分绩很高的竟然落选了”。

事实上,在第一届进入实验班的同学中,有很多像雎长城一样自推意向强、学术积极性高的学生。这种大胆的选拔模式,打破了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局限,从一开始,就为综合水平高、自主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后续科研的培养资格与配套资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唐峰与实验班导师万贤纲在讨论课题项目。 被采访人供图

探索:助力科研的革新之路

选拔早,不唯学分绩,着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试行导师流动机制,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科研计划;专项津贴解决学生后顾之忧……

“国家实验班”成为一种本硕培养改革创新的新模式:汇聚了由院士、长江杰青组成的导师“天团”,“不拘一格”选拔了一批优秀学生,形成了一个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全新模式和平台。

正是这种全新的模式,不仅学生的潜能得以发现,导师在培养过程中也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第一届入选“国家实验班”的唐峰就在这种自由轻松的学术氛围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理论、实验、计算……我先后换了4个课题组。”唐峰回忆,实验班里的“大咖”级老师还是“共享”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更换导师,甚至不同的研究方向。

2019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在Nature、Naturephysics及ScienceAdvance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三篇学术论文,成为“成绩亮眼”的青年科研“新星”。他与导师万贤纲教授的工作还入选了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四年取得博士学位的刘尔富,被允许先在凝聚态理论课题组做了一年理论研究,之后又转到到凝聚态实验课题组做实验。

他的导师缪峰教授认为,刘尔富“基本功非常好,动手能力很强,在国家实验班既得到了理论背景知识,又得到了实验方面的锻炼。”

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刘尔富不仅超速达成博士目标,同时,他在博士生期间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还被WebofScience数据库列为高被引论文,国际同行的他引已达三百多篇。

科研资源集中、师资力量丰厚、培养模式先进……不仅正赶上教育部“2011计划”协同创新机遇期,又恰逢南京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调整档口,“国家实验班”就此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前路:为中国培育有归属感的创新力

“实验班的终极目标,不是为国外高校‘做嫁衣’,输送人才;而是,为中国培养、留下、成长起一批独当一面的领军型科研人才。”邢定钰谈及当初设立“国家实验班”的“初心”,不禁感慨道,为了凝聚起实验班学生的“归属感”,学校和导师们都做了很多努力。

而令胡逢睿印象最深的,也正是8年实验班生活中积累下来的“集体归属感”。

“‘国家实验班’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读研期间学生们交流很多,一起发表文章、一起讨论实验的想法都习以为常。”

不仅是胡逢睿,雎长城的8年科研生活也深深受益于“国家实验班”的建制。

“我们是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进入‘国家实验班’的,同学间比较熟悉,互相之间从一开始相知相识,到后来合作解决了很多问题,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合作创业。”毕业后的他和同在国家实验班同学继续合作,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的精密仪器企业创始人。

为了让学生们全心投入科研学习中,“国家实验班“在本科期间还每月发放专项津贴,并通过入学一次性奖励和“英才计划”等方式,尽可能提高学生待遇。

“我是农村出来的,考上南京大学后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出去做兼职。进入实验班后,专项津贴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终于让我可以专心做科研。”雎长城感慨。

这样的集体归属感也慢慢升华为学生们对祖国的一种认同。据统计,“国家实验班”绝大部分学生出国深造后,仍坚定地选择回国发展。

邢定钰期待,通过不断进行创新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这个‘国家实验班’将培养出更多优秀科研人才留在国内投身基础学科研究。”(完)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