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约了一位上海徐汇公立小学的优秀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 她和我分享了一个他们班上的故事,她现在带的班级是二年级,班上有个孩子是年级出了名的“问题学生”,各科成绩都差,还有很多行为问题。 她和我说,为了这个孩子,没有少去家访,也没有少请家长到学校。但是真的难啊,家长态度很好,也很着急,但能做的也就是多逼孩子做作业,不给玩游戏。 她叹了口气继续说,你是学过早期儿童教育的,你肯定知道,孩子学龄后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学龄前种下的“因”。
那个孩子学龄前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比如自我调节的习惯,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习惯,等等,都没养成。现在父母只盯着考试成绩,怎么可能抓得上呢?
我们老师也难的啊,知道问题所在,和父母说,这是以前拉下了,要慢慢一点点补。但父母只关心成绩啊,以为是没有提前学,所以只要现在抓一下就好了。
聊到最后,她特地和我说,如果你回头会写文章分享,一定和你们公号这些孩子还小的父母们强调,学科教育,我们老师会抓大部分;但是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应该是家庭来承担大部分,老师只是“补漏”,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说起学习习惯,如果真的要一条条罗列,估计就能出一本书了。我就结合那天和她聊的,包括我在养育女儿过程中的重点,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1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包含了情绪调节和状态调节两部分。从低幼开始,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和孩子共情,梳理情绪,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学习怎么调节情绪。情绪这件事,我从来不主张“简单粗暴”对待,小时候没有花时间理解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用其他的出口来疏解自己的“不被理解”。
心不静,脑子不可能静。基本上上了学后,我们成人就容易预期这个孩子的“心”没问题,问题都出在“脑子”。于是,如果孩子从小没学过情绪表达,又不会自我调节,自然就自己找出口,而大部分孩子的出口要么捣乱,要么从游戏中发泄。趁着孩子还小,父母还有耐心,多花时间帮助孩子学会和情绪相处,是非常重要的抵御未来一辈子压力的良方。顺着这位老师朋友提出的“自我调节”,我就再加一个,就是调节状态,这是在完成基本的情绪调节后,需要给孩子加入的“高阶”习惯了。大家应该都有过,“我不想做但我不得不做”的经历,但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有的人可以快速调节状态完成这件事,有的人在抱怨中浪费掉了时间。对于孩子来说,第一步就是学会暂停,不要陷入思维惯性。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有了回家作业,最初出现的情况是,才坐了五分钟就想玩了。我当时使用的就是引入暂停键,我会对她说,“哦,你累了,我们休息一下再继续”。然后带着她一起做一些伸展运动,转动脖子和手腕,或者喝一点水,再继续。帮助孩子转换视角,把某个状态变成另外一个解读,并且提供一个好的策略来化解这个状态,这也是调节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我一直把父母想像成孩子的“外部调节器”。因为他们还无法内部调节,所以我们会帮助他们,直到他们从我们的言传身教学会了调节的法宝,自带“调节器”。千万不要让孩子上学后开始“裸奔”,因为除了父母,没人有义务要对孩子的“内部设置”负责。
2自我负责
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几乎是我遇到的每位老师都会提到的话题。这一点就是从父母不越界开始。我们很容易把“生活”和“学习”割裂,吃饭喂,玩具不用收拾,家务不用做,但唯独需要学习很自觉。
但恰恰就是这些小事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只有一个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今后才能对学习有自发性。 因为他会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也不是老师的。那对我来说,后续的“高阶”习惯就是,对自己的错误和选择负责。我观察过一部分学龄后的孩子,他们只对“好的事情”负责,对于“可能会出现的不好的事情”就会本能逃避,这个本质也是缺乏“责任心”的。 因此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更要在每次错误过后都能带着孩子反思复盘。
允许犯错,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反思复盘,这是帮助孩子增长应对技能。后面有靠山,前面有方法,这样的孩子自然就会有责任心。
对我来说,负责也分“真”负责和“假“负责,后者是害怕驱动,一旦外力或者约束没了就不再负责。 习惯之所以叫习惯,就是刻入了骨子里的自然而然,而所有的“自然而然“都是日常小事积累的”滴水石穿“。
3感知的习惯
最后,我的这位老师朋友提到的是,学龄前要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的习惯。
她提到的方法,很多朋友们肯定都在做了,从小坚持亲子阅读,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家庭多交流沟通。但成为母亲的第六年,我越发觉得,这是感知生活的习惯。
最近尤其感触很深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有一天早锻炼时候,遇到了洒水车。女儿停下来看了很久,其实她那天早上9点半有个钢琴网课的,我也是着急过的。
但看到她出神又好奇的眼睛,我后来就自己和自己说,让她看吧,最多这次钢琴课的钱浪费了之后她问了我这些问题:
为什么会洒水?好处是什么?会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替代方法?
后来我们锻炼的时候,关于这个话题讨论了很久。那一刻,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这节将要浪费掉的钢琴课的钱很值得。(其实最终我们也并没有错过钢琴课)。
举这个例子,并不说让大家完全不按照计划自由散漫生活。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不经意地就会去追求“标准答案”,一切没有“标准答案”的都是“无用”。
但我们要明白,如果一个孩子只能观察练习册上的文字,思考练习册上的公式,他们肯定不会爱观察爱思考。
虽然很难,但这是我一直在提醒自己的,见闻和见识、知识和智慧是完全两个概念。
一个人如果平时无法探究自己的感受,反思和好奇事物对自己的影响,那么即使学了很多知识、去过再多的地方,见过再多的人,都只是在重复一样的状态。
关于学前习惯,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就像我开头说的,篇幅关系就不再展开了。说实话,这些习惯都不复杂,我相信大家也都知道。
而“知道”到“做到”的差别就在于,我们能抓住几个我们认为关键的,然后自己做到,言传身教,坚持下去。
简单的事重复做,简单的话反复说,简单的方法重复用,这就是秘诀了。
说白了,这也是一种习惯的力量,我们在运用自己的习惯力量,传承给孩子这笔最宝贵的财富。(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