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家长焦虑,老师崩溃!谁该负责?

10月底,江苏一家长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短视频迅速吸引了全国媒体的目光,也引发了广大家长的激烈争议。

11月初以来,关于这一事件的舆论持续发酵,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

“让家长批改作业,是老师的缺位。”包含央视在内的多家权威媒体,都发表了类似的观点。随之而来的是十余个省份出台文件,叫停家长批改作业。武汉市教育局也于11月10日发布了相关文件。

热点

武汉市教育局官方通知

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杜绝“家长作业”

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

各区教育局,局直属中小学校:

日前,我市少数学校出现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代为评改作业现象,加重了中小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为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并减轻家长负担,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减负”的有关规定,市教育局经认真研究,决定组织开展2020年全市中小学杜绝“家长作业”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专项整治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切实遵照执行: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事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违背了教育规律,不仅会剥夺少年儿童的自由时间和童年乐趣,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且日益成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桎梏,最终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坚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持续强力推进减负增效行动。2020年,再次将“不得要求家长代为评改作业”纳入教育工作绩效目标管理。

各区、校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强化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减负”规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和广大家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二、强化政策规定贯彻执行

各区、校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教基〔2018〕26号)、省教育厅《关于集中治理违规补课及其乱收费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切实落实好国家和省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主要是:

(一)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二)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三)科学合理布置作业。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四)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规范中小学作息时间管理。学生上午到校时间,冬(春)季(11月1日至次年4月底)小学不得要求学生早于8:20、初中不得要求学生早于7:50;夏(秋)季(“五一”假后至十月底)小学不得要求学生早于7:50、初中不得要求学生早于7:40。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不少于8个小时。

(五)中小学校除高中毕业年级可以按规定组织答疑、辅导外,其他学段一律禁止利用寒暑假、法定节假日进行补课,各类学校一律严禁以任何形式向学生收取补课费用。

三、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杜绝“家长作业”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专项整治行动。

(一)整治重点

1.作业总量过多问题,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不留课外作业的规定执行不到位问题。

2.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问题。

3.随意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问题,特别是要求学生早晨提前到校问题。

4.违规补课问题。

(二)行动安排

1.自查整改。自即日起至11月20日,为各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校自查整改阶段。11月25日前,各区教育局将全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及自查整改情况,书面报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

2.抽查督办。11月下旬,市教育局将以随机抽查方式,对各区和学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及贯彻落实“减负”规定的工作情况和实际效果,进行现场督查督办(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3.巩固提升。12月及以后,以各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校为主体,认真总结成绩,进一步查找整改问题,巩固工作成果,着力建立完善全市中小学“减负”长效机制。

(三)工作要求

1.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校是落实“减负”工作的责任主体,校长是学校“减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强化目标意识。“不得要求家长代为评改作业”是今年的教育工作绩效目标,各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校要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加大工作力度,做好结硬账的准备。

3.切实抓好自查整改。各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校要迅速行动,立即布置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要扎实做好自查整改工作,建立“三个清单”,不得敷衍应付走过场。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建立“责任清单”;自查整改要覆盖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问题要见人见事,建立“问题清单”;对发现的问题线索要认真调查核实,对查实的违规行为要及时严肃处理,建立“成效清单”。

武汉市教育局

2020年11月10日

文件明确指出,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更是把“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这一问题列为了整治重点。

然而,在各地教育局积极响应舆情设置相关政策后,关于“叫停批改作业能否改善家校关系”的讨论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近年来,家长群引发的家校矛盾日益突出。而矛盾背后,是“内卷”作用下的家校关系产生的变化。很多家长群显露的问题,并非家长群本身所制造的。

目前,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升学竞争压力的急剧提升,让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同步上升,教师不得不把溢出的压力转嫁到家长头上;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情绪,家长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期待。

而教育局文件中所谓的“给家长减负、给学生减负”,并不能从本质上缓解家长的升学焦虑,只要中高考还在,所谓的“减负”只能“越减越负”,想要避免教育“内卷化”从根本上还是需要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而改革的过程却是漫长而曲折的。

不仅如此,现在的学生家长以80后为主体,他们在职场上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人过着“996+白加黑”的生活,当家长群的压力让996变成了007,家长的情绪崩溃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即使家长对“家长群”充满抱怨和厌恶,但“退群”依然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辅导孩子的作业这件事,变得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最终的结果是,家长还是一个人承担了所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就在近日,人民日报针对家长群变味一事发表文章,核心观点是:要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

热点

人民日报:家校共育 携手同行

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携手同行,彼此应该充分尊重与信任。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

现实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解还不到位。个别教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如让家长代替自己批改学生作业,部分家长成为“编外教师”。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移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理解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导致家校共育停留于表面,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都至关重要。

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责任边界模糊,就会阻碍家校之间的顺利沟通,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

有的家长群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地方,有的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加班群”,有的成了家长晒娃炫娃的“攀比群”,还有的成了家长盲目点赞老师的“夸夸群”……对于部分家长和老师来说,家长群成了日常“压力群”,失去了家校沟通的本意。

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却又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盯着家长群,哪怕深夜也不能错过,生怕漏看了信息、漏跟了回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

另一方面,班级学生多,水平情况各有不同,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逐一回复家长们频繁的询问和要求,也会耽误了备课时间。就此而言,家长群变味儿,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首先,老师应当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家校共育,目标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家长与老师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疏通家校共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点,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但读完整篇文章,更多是站在中间劝了劝架,批评下双方的不是,又肯定下双方的责任。

确实,家校之间的矛盾,一定是双方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只是学校方面的事务,更多依靠教育部门来管理,作为家长只能从自身想想办法。

在家长群中,尽量避免一些“迷惑”操作:

×不要频繁奉承,跟风刷屏

×不要晒“幸福”、晒荣誉

×不要出言不逊,随意质疑

× 不与其他家长争吵

不让家长群变成“压力群”的基本原则是:老师和家长,谁也不要找谁的麻烦,把家长群的有效作用留给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个家长微信群,别老整些没用的,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通常是成人的介入才让事情变复杂。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