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图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ID:pkumum
1
今天,北京迎来了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周末的早上迎来初雪本应该是件很闲适的事情。
但只能在朋友圈赏雪的我,不到七点就被闹钟叫醒,7点一刻准时出门,照例带着图图奔赴海淀黄庄。
在等孩子上课的间歇,看着窗外的雪花和这个课外机构最密集的写字楼群,不禁思考这代教育注定是:
家长疯狂投入,孩子一直赶超吗?
直到现在,身边当了父母的同龄人也会说,想想我们小时候爸妈不看着,课外班也不上,不是照样考上了大学,挤进了城市,扎根下来了吗?
为什么这代孩子要全家陪时间、陪金钱地全力以赴呢?
是啊,如果回到30年前,同样的初雪周末,我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约着院子里的孩子一起跑出去玩雪。因为那时候的周末没有辅导班,没有那么多兴趣班,更没有家长布置的一堆必需事项。
80后的童年,学校教育几乎占了全部学科教育的90%以上,甚至全部。
记得我小时候的暑假只有练字、练琴和小学高年级学了两年的奥数。第一次上辅导班,是学初中物理的时候,因为转学教材不一样,不得已爸妈才给我报了一个班。
所以作为一个80后的家长,遇到10后面临的教育格局,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时代变化这么快了吗?这是真相还是迷雾?
2
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疯狂的教育投入一定是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在制造焦虑,我曾经也怀疑过。但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想清楚这个问题,至少可以先看这两个维度:
对比30年前,现在的教育绝对效果是不是提高了很多?
这30年间,是教育投入一直陆续在加大,还是突然之间?
最近,清华大学官方微博发出的#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奖#候选人海报,简直让无数人惊叹,学霸果真牛得没有上限。
这15位候选人的简历,个个都让人惊叹,尤其是这位号称“清华周杰伦”的陈逸贤,不仅是物理天才,爱演音乐剧,还写过10万字英文科幻小说!
原来现在的优秀学子,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牛,而是在研究领域上的国际竞争力、全方位素质教育结果的呈现、兴趣爱好都不丢的完美。
当然,这15位顶尖学霸的故事只能说明我们顶尖人才绝对比30年前的绝对水平高出了很多。接着看全国人才的平均水平,那更是提高了很多:
中国高等教育的录取率从1977年的4.8%到2018年实际达到了80%+;
80后初中才学英语,现在的孩子最迟三年级就开始学了;
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效率提升;实践的宽度、视野的广度等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些实例和数据,印证了很重要的一点,教育资源投入的增长,绝不单纯因为竞争的加剧,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收获了教育水平绝对值的提高。
3
继续聊聊第二个维度,到底是一夜之间教育投入激增,还是这些年其实一直在持续增长?
说实话,我们距离大学毕业都十几年了,这10几年来其实我们对于学校教育是隔离的,是未知的。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一位北大大三的学生,她从小在北京长大,一路名校。和我聊起她一路求学的故事,她说京城最好的辅导机构她几乎都上过,初中开始就是几个辅导班同时报。
我很惊讶,原来过去的10几年已然课外教育成风。我问她,那是因为你在北京吧。她说,很多来自其他非一线城市考入的同学,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课外教育,也就是说对于95后、00后,课外教育早就习以为常,绝非今日才有。
同样,教育出路多样化的变化,更是在过去的20年,持续增长,绝非一朝一夕。中国学生出国人数的变化集中在2000年以后飞速增长。
想想确实是,没有过去20年的出国热和课外班热,怎么会诞生了新东方、学而思这些教育公司呢?这几年在线教育又开始对于10后的教育资源普及开启了深刻的变化之路。
4
除了这些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教育提升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实施教育的家长,背景和理念已经很不同。
一位前同事的孩子在中关村某小读五年级,她和我说起孩子已经可以读全英文的哈利波特,还写了几千字的续集时.....我惊叹了。
关键她说她家孩子在海淀都不算牛娃。天哪!我简直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但她的一句话至今还在我脑中回荡:“在海淀,牛娃没有上限。”
在她孩子的班级,像她一样的老北京家庭就三个学生,其他家长都是京一代,他们都是教育的获益者,都坚信教育改变命运。
所以当这批曾经在教育中脱颖而出的80后当了海淀父母,没有理由不疯狂投入,因为他们验证过:
教育是最值得的投资。
后记
最近各种原因吧,我突然变得小心翼翼,甚至有些胆怯,不敢说很多关于教育的真实感受。
因为每次聊到所看到的身边教育时,总有人质疑这是在贩卖焦虑。我也知道大家想听什么,帮大家放松没有错,但如果要蒙蔽事实获取短暂的快乐,这不是欺骗吗?
和大家一样,我也是个边学边改的家长,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复一日。分享这些思考,从来不是为了制造焦虑,只是因为我深刻地感受到,对于95%以上的家庭,帮助孩子在求学道路上迈上一个台阶,是最最实际的目标。
尽管成绩不是全部,高考不是终点,成就一个孩子需要太多因素,但扪心自问,其他的条件难道更容易吗?
坦白地讲,我也不喜欢周末要花一天陪读,也会低落,也会困惑,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很清醒:赋予孩子在社会上生存所需的技能和信念,是我必须尽的责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