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将抑郁症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的消息登上了热搜,该消息来源于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对于中学、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建设的重视。消息一出引发全民热议,“青少年抑郁症”、“心理健康”等话题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据权威媒体报道,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同时,各项研究数据表明,近年来,抑郁症的患病群体愈发向低龄化方向发展,青少年抑郁症频发。有研究表明,中国10-24岁的青少年、青年抑郁症患病率在2005年-2015年间显著增加,接近全球1.3%的患病率。
不断增加的因为抑郁症而发生的意外事件似乎也在印证这一数据:
四川泸县,15岁的女孩小曾从25层楼跳下。楼下,心急如焚的父亲张开双臂冲上前,试图接住女儿。然而,从百米高空坠落的人体冲击力巨大,父亲被砸伤,父女二人皆因抢救无效死亡。
在意外发生前,小曾就出现自残行为,表示自己“不想活了”,并且什么都不和父母说。医生诊断,她患上了抑郁症。自杀前,她拍了一张坐在25楼顶层的照片,配文是:“世界,再见。”去意已决。
今年1月,杭州13岁的女孩晓晓(化名)表示自己不想活了,用刀割伤了手臂。所幸,她没有生命危险。晓晓学习成绩优异。升入名牌初中后,由于学业压力加重,在一次考试中,她考了全班第五。
晓晓觉得这是她人生的污点,不愿去上学。而晓晓的妈妈一向对她要求严格,疾言厉色地把女儿骂了一顿。晓晓就此崩溃,开始自残。妈妈求助心理医生后,才知道晓晓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其实,晓晓之前就出现了抑郁征兆:过度紧张、爱钻牛角尖、无比在意成绩。这与妈妈一贯的高标准、严要求是分不开的。
青少年抑郁症产生的原因?
看到这或许很多人不明白,处于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孩子,既没有成年人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也没有衣食住行的担忧。童年本该是他们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抑郁呢?
总的来说,基因遗传、天生性格、家庭经历等因素都会成为抑郁症爆发的原因。并且,在信息爆炸、时代飞速前进的今天它有着更深刻的时代因素。在我们这样一个追求物质、成功与效率的时代,家庭养育、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都在为抑郁症造病。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更容易使家庭教育走向两个极端。
一边是父母的管束与强求,强求孩子学习、听话、优秀,给孩子造成了许多心理压力,当压力到达一个极限,就会爆发。有许多孩子在青春期,暴露出抑郁症状作为一种反叛形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垮”强硬的父母们。
另一边则是放纵与溺爱。在父母的溺爱之下,很多孩子不能直接面对问题,生活在父母的翅膀下,被父母保护的很好。这也导致了许多孩子从小心灵孱弱,不敢与世界接触,害怕与人相处,习惯于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稍有困难就承受不住,总是以一种“玻璃心”的心态来面对问题。
这种两级分化的教育形式存在于中国的很多家庭中,父母间的攀比、浮躁、溺爱等教育方式让孩子们背负着超过年龄段的压力。
青少年阶段如何预防抑郁症?
1、让孩子远离放纵和溺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出现焦虑的症状,而一些家长为了缓解孩子们的遇到困难时的焦虑症状,会主动做出某种替代行为(如下),而家长的这些行为,非常容易加剧孩子的焦虑。长此以往,则会变成通往其他心理疾病的“地狱之门”。
无休止满足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要求,直到孩子满意为止。
在家里走动时大声告诉孩子自己在哪儿。
允许孩子在父母床上睡觉,或者一直陪着孩子直到他睡着。
替代孩子做某些事情,原因是因为孩子害怕不愿意去做。
拒绝访客,因为孩子特别害羞。
在餐厅、商场等人流量较大场所替代孩子们做一些事情。
让老师在课堂上不要叫孩子回答问题。
给孩子准备特殊的食物,因为他挑食不吃其他食物。
因为孩子不喜欢而某一个东西,或者因为孩子害怕/不喜欢而拒绝购买。
家长出现这种行为也很好理解,就是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嘛,或者说,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可能会耽误其他的事情或无理取闹,家长认为这样做比较方便。但如果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好比让孩子一直都在无菌室内生活,他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为零,自然不会形成很好的免疫力。
2、顺其自然,避免对孩子提过高要求
说起抑郁症很多家长们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甚至在确诊之前,只觉得孩子是装病、矫情、任性......虽然抑郁症并不完全是家庭因素导致,但青少年确实在这方面获得的支持极少。有人做过调查,绝大多数患抑郁症的青少年父母都经常会把:“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社会渣滓”挂在嘴边。而相关调查也发现,得抑郁症的孩子,往往都是好孩子。
当今青少年在学习的同辈竞争、长辈压力和升学氛围中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而情感世界却是一片荒芜。强求孩子学习、听话、优秀造成的抑郁情绪,最重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真正的理解,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他们的感觉出发,认同并接纳他们的所思所想,坚持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互动和交流。
3、运动
体育活动能让孩子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让他们处于忙碌状态。因此,无论生活多么忙碌,让孩子进行体育活动,都需要作为日程中的一个必要事项。研究人员表示,即使是“走楼梯、走路去商店、洗碗或洗衣服”这些不被人们认为是运动的日常生活行动——“日积月累都会对改善抑郁症产生好处。”
虽然儿童和青少年产生焦虑、导致抑郁症,也有遗传因素和看护经历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但有研究表明,在面对处于失控、焦虑情绪中的孩子时,父母或看护人的应对行为最为重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的耐心、不断提升的自我认知和对孩子的陪伴。
没有任何一种问题是突然出现的,也没有任何一种问题可以瞬间解决。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行之有效的一条原则就是,我们要陪着孩子,一起经历他所遇到的挑战,以无条件的爱作为支持,坚定地站在孩子背后,当孩子快要跌倒的时候,去搀扶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