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一条微博获13万人点赞:真正优秀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认怂

前段时间,孙俪在微博上说,因上课问题,把儿子等等批评了的事。

最后,虽然孩子说了“我错了”,但是母子俩还是带着伤感入睡。

第二天,孙俪想到自己要出发去外地,就告诉自己,不能让昨晚的心结留在儿子心里。

孙俪觉得,没有人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不希望和儿子的最后时间,定格在不愉快里。

因此,她主动向等等解释了批评他的原因,也坦诚地告诉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希望。

这条妈妈与孩子之间,稀松平常的微博,居然获得了13万+的点赞。

网友特别支持孙俪的做法,其中,有位粉丝这样说:

“很多时候,父母可能会选择闭口不提,其实,这样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结,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

《好话要好好说》中曾写道:

父母能在孩子的面前承认自己在说话或做事中的不当,最能得到孩子的谅解,也是一种最能促进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黏合剂。

但许多人做了父母,便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套上许多枷锁,设立一些人设,诸如:

做父母要有个做父母的样,一定要优于孩子,比孩子强;

亦或是,父母批评孩子,都是为他好,无论对错,出发点都是好的,是值得提倡的。

其实,养育孩子,不是争强好胜比第一,而是用自己的理念去滋养他们的生命。

聪明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面前“认怂”的父母,都会说这4句话,说的越多,孩子越优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宝贝,妈妈今天好累,能不能帮我做一点家务”

《绝望主妇》中,女主Lynette是四个孩子的妈妈,每天为了琐碎的生活,以及吵闹的孩子而奔波,老公又经常出差,家里的事根本帮不上忙,她每天就像陀螺一样,管理家务,照顾孩子。

久而久之,她常常觉得自己很累,很压抑。

有一次,姐妹们约她喝茶,她特别想去,但是最后却跑到一个无人的角落,崩溃大哭。

当了父母后,最大的变化就是让自己变得全能,像超人一样,围绕在孩子身边。

聪明的父母,懂得往后退一步,用自己的“弱”,去滋养孩子的“强”。

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仅可以培养亲子关系,更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孩子在1-3岁,就会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开始寻找自我价值。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帮助,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娱乐圈中,胡可和霍思燕就是两位特别会向孩子“示弱”的妈妈。

有一次,胡可工作了一天特别累,便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妈妈今天特别累,有一些家务需要你们来完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兄弟俩一听,马上一本正经的做起家务。

同样的,霍思燕在家里,也是被儿子宠成“公主”,帮妈妈买咖啡,看到妈妈玩滑梯会怕,便化身为“小勇士”,安慰妈妈“没事,我保护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好的教育,从来不需全能的父母。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灵魂的教育,则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感知自己的能力,以及与世界的边界。

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善于将孩子放在生活中成长。这样不仅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也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好父母要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时刻盘旋在孩子头上。

父母“怂”一点,孩子才会强一点。

“孩子,刚才是爸爸情绪不好,向你道歉”

微博上,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调查,叫#会和孩子道歉的父母#,调查结果让人深思。

其中,有位网友截图,妈妈向他道歉的内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此,许多人既羡慕,又心酸,并表示,自己的父母从来不会道歉,甚至吐糟 “我爸妈这辈子可能不会做错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调查叫“父母的道歉方式”,抢占C位的是“吃饭了”,几乎很少有父母会直接对孩子说“对不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事实上,人吃五谷杂粮,父母并不是圣人,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只不过,父母的身份,让多数父母觉得,给孩子道歉有失威严。

有一次,田亮的儿子辛苦准备了好久的诗歌表演,但田亮夫妻都未能到场观看,孩子很沮丧,便写在日记里,稚嫩的话语里,流露出孩子的失望与委屈。

对此,田亮意识到自己错了,但是他的道歉方式竟然是,让儿子再表演一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正如《庆余年》中,范闲希望父亲能够向范思哲道歉,父亲却反问道:“哪有当父亲的给儿子致歉的道理”?

实际上,每个父母都知道,犯了错,就要认错道歉,而向孩子道歉,就像一道坎,让父母过不去。

究其根源,是父母总是把自己摆在比孩子高一等的“君臣父子”这样的关系里,并没有对孩子给出平等的尊重。

其实,于孩子而言,父母的“道歉”,也是他们改变自己的动力。

美国有一项调查表明:孩子会将父母的道歉,视作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如果父母做错了事迟迟不道歉,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

教育孩子,赢了孩子很容易,赢得孩子却很难。

唯一的捷径,就是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与他平等对话。

没有父母的“人设”,蹲下身子,让孩子看见,原来父母也有“不对的时候”,这样孩子才更有信心做得更好。

“宝贝,这道题妈妈也不会,你能教教我吗”

前段时间,遭受了“暴力伤医事件”的陶勇医生,应邀到教育节目《老师请回答》中做访问。

被问道在家里会不会辅导孩子写作业,他给出让现场专家点头称赞的答案。

他说,在他们家比较特别,在家里基本不怎么教孩子,当孩子有问题过来问的时候,他们会反过来,让孩子来教大人。

就这样,孩子总是主动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反而能更有效率地学到知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激励一个人敢于挑战难度的方式,无外乎不断的鼓励,与一次次的尝试。

其实,每个孩子都具备攀登高峰的潜力,区别在于,父母如何去引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刚上小学时,儿子的数学特别差。

差到什么程度呢?

人家已经可以用口算、心算,儿子却只能十根手指、脚趾并用;

一般孩子基本掌握的加减法交换律,给他讲了不下几十次,始终没有办法掌握。

每天为了完成数学作业,我差点崩溃到撕他的书本。

看着一脸懵圈、眼神闪烁的儿子,只能选择退而求其次,放一段时间。

之后,儿子再拿同类型题目过来问时,我便随口告诉他:妈妈也不会做,你能不能帮妈妈一个忙,明天上学时问老师怎么做,回来再告诉我。

殊不知,小家伙倒挺倔强,自己冥思苦想,正确率居然比往常高很多。

尝到甜头的我,自此就变成了一个“傻妈妈”,跟着儿子从头学数学。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却又有着“超长待机”的惰性。

当孩子习惯了事事有人教,自然就不愿自己动脑。

但是,将责任与任务交与孩子,向他寻求帮助时,孩子内在的驱动力,便会启动,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所以不用在孩子面前无所不能,不用让孩子过于崇拜自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孩子正确答案,不如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家庭中,多把孩子当成老师,孩子便可以青出于蓝。

“宝贝做的真好,你太棒了”

孩子的到来,不是要向谁证明,我们比孩子更厉害,比谁更强大。

而是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渐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去体会生命之间滋养的过程。

当孩子真的通过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了问题,别忘了多夸奖一下孩子的付出。

“我们家小屁孩,尝试了好几种解决方法,最后终于解决了。做的真好,你太棒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定要多夸奖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受到正面的反馈,他们才知道哪些是值得肯定的,有利于激活孩子的价值感和自信心。

懂得退位的父母,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真实的生活,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会了生活能力;

敢于道歉的父母,让孩子看到了,父母对他的尊重,也让孩子体会到,人人都有不足,只要知错能改,不断进步,人间就会值得。

认怂的父母,缘于父母敢于让孩子看到真实的生活,得益于父母的尊重,优化于在成长路上的积极探索。

善于“收藏”自己的智慧,把探索求解的机会让给孩子的父母,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孩子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不断增加,在日复一日的锤炼中,铸就一个会生活、积极阳光的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