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引导的普职比,你都不知道高考的独木桥有多窄

文|睿评(诚言呈语旗下账号,独家授权发布)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今年,有一个反复被提及的概念,叫作“普职比”

啥意思呢。

就是原则上,要引导50%的初中毕业生,向职业高中的方向发展。

而职业高中的总人数,最终将与普通高中基本持平。

那不就是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要被分流到职业高中吗?

说实话,在我过去的印象里,职业高中跟中专、技校基本属于差不多的概念。

因为同属于侧重技能培训、主要面向就业的目标。

虽然说高职毕业后,也能参加统一高考。

但是,还没怎么听说过职高学子频繁考上重点大学的新闻。

既然高考是人生最大的捷径之一,那么引导初中毕业生向职高发展,难道是因为职高突然变“香”了吗?

我赶紧打开搜索框,输入了“职高的优势”

好家伙,清一色职高大有可为的样子。

要么是就业好,要么是选择多。

不仅能学到让人安身立命的技能,还能拥有独树一帜的特长。

俨然一副德智体美劳无所不能,工农商学兵样样精通的样子。

看了这些,我终于知道大学生为什么“毕业即失业”了。

合着他们的“素质”比不上职高生呗。

在我看来,普高和职高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升学。

虽然职业高中也能参加高考,但是说实话,从师资力量到学习环境,从培养目标到课外巩固,职高相比于普高不仅毫无优势,甚至劣势尽显。

你在想读书,同学在想娱乐;

你在备战高考,同学在准备实习;

你在刷题库,老师在劝就业。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便最后和普高毕业生坐在同一间教室参加了高考,可能也是普高生对你的“降维打击”。

虽然我不想这么说,但是一纸高职文凭,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你的升学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升学的路走不通,那就扬长避短,去就业。

但是就业就真的是高职生的强项吗?

我没调查过职业高中的就业率,比起大学生来说是高是低。

不过即便就业率是100%,可能你也不见得能提得起多大的兴趣。

这几年比较火的职高专业,有汽修类、土木工程类、护理类等。

有的专业听起来,跟大学里的专业似乎也没差到哪去。

但是轻理论、重实践的培养目标,只是在培养熟练工而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工作岗位上的价值,更多的来源于经验积累和自行摸索,而不太具备理论基础,更不具备以点即面的能力。

也就是说,圈定了自己的“操作工”属性,在后续竞争力方面会劣势尽显。

当然了,也有经验极其丰富的技术工人,在多年后脱颖而出。

但是这个比例,怕是比全国本科生4%的比例都低。

还不如参加高考来的简单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说这些,其实我无意于贬低职高生。

因为在选择职高的学生中,很多人都是因为家境、教育资源的窘迫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并不是自己不努力。

所以,我一直认为怎样提高整体学历,才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有条件读普高的学生中,这些年如火如荼的教育减负,却似乎也是要把学生往职高去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减少作业数量,降低考试频率,缩短在校时间。

更“魔幻”的是,连考试排名都成了明文禁止的事。

当然了,也有学校按照ABCD去给学生打分。

但是考60分和考79分都叫C,你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减少课业量,不排名,看上去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维护了学生发展兴趣的空间。

但是但凡有点教育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并不能让他们培养兴趣,钻研特长。

因为作为“打工人”,你不可能时刻督促。

所以多出来的时间,反而更可能会让他们有了过多的娱乐和放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不是无端的臆测。

因为在40年前,日本同样的减负措施,就已经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学生并没有用多出来的时间去探索世界、发展兴趣,反而是更乐于宅在家里。

最终,“无心插柳”地养活了日本的游戏业和动漫业。

当然了,国内还是有所不同的。

因为减负带来了更多的教育焦虑,所以我们养活的,是7年产值翻了一番的课外培训市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以及8年翻了13倍的线上教育市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抛开课外培训的效果究竟如何不谈,单看这增长的话,确实是挺喜人的。

但是当它匀到了每个家庭的身上之后,或许也没多少人能笑得出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美国等所谓的教育发达国家,早在学龄伊始,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就通过高昂的学费,划清了精英和普通人家的界限。

虽然在国内,这一差距还没明显到差出数量级的地步。

但是在一二线城市崛起了的私立学校,却对标着各地“第一中学”的路子,在掐尖招生。

想拿到门票,那就得去“上不封顶”的课外培训班。

毕竟,他们非常清楚:不管怎么减负,怎么降压,升学率才是让学校安身立命的唯一保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高考依然没变,中考又提出了“普职比”。

如果不是这个被明确的“1比1”,你可能都没想过高考的“独木桥”,居然能窄得这么具体。

过去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不改高考的前提下,总是闹减负。

现在看来,与其说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如说这更像是引导普职比的具体措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回想国内自动化大规模落地时的下岗潮,不过是30年前的事。

而职高的“技术狂”们,又能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和“工业N点零”中,立足到何时呢?

我们总在说,人生不止是高考。

但是如果有条件、有希望的话,也请别忘了:高考,仍然是人生最大的捷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