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8~14个月时已经具有天生本能,大脑开始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即思考能力。
执笔:胡蝶
编辑:胡蝶
定稿:欧阳比文
宝宝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看着宝宝皱起的小脸,挥舞的小拳头,妈妈心中十分纠结。
作为父母当然不想听到宝宝哭泣,但是又怕养成他依赖大人的习惯。相信所有父母都曾疑惑过:宝宝哭的时候到底应不应该抱呢?
孩子哭了该不该马上抱?小夫妻各执一词
佩佩与小王是一对初为父母的夫妻,两人自由恋爱,婚后一直非常甜蜜,但最近却在孩子哭了该不该马上抱这一事上争论不休。
小王觉得男子汉要从小培养,不能惯着他一哭就抱的毛病。佩佩却觉得要给孩子世界上最温柔的爱与呵护,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眼看着夫妻关系因为抱孩子的事受到影响,佩佩不得已向小王吐露心声。原来,佩佩的父亲母亲从不会关心安慰自己。
他们秉信“挫折教育”,佩佩成长过程中,从未获得一个拥抱,一个依靠,由此养成了自己敏感,怯懦的性格,她不想自己的儿子也如此。
小王听了十分心疼,原来妻子内心深处藏着这么深的心理阴影,他也开始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
坚持孩子哭了不能抱的科学家,自己儿子严重抑郁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提出“哭声免疫法”,他坚持孩子哭了不能抱,要用挫折锻炼品行,但这一理论很快就被推翻。
华生的大儿子在他的“哭声免疫法”教育下患上严重抑郁症,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显然华生的教育观念是失败的。
美国曾做过一项调查,参与实验的600名志愿者中,童年时哭泣就会被抱的人,成年后要比缺少拥抱的人拥有更多的善意和工作能力。
童年时哭泣会获得拥抱的人,长大后会获得哪些能力?
1. 充足的安全感
宝宝从妈妈体内降生到这个世界,对陌生环境却有天生的恐惧,母亲散发的气味和母体心跳频率对他来说是唯一熟悉的东西。
妈妈的怀抱中能有效降低他的不安和焦躁,在新的生长环境中再次成为依靠。
充足的安全感是支撑宝宝向外探索的底气,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爱意的孩子才有学习新事物的欲望和勇气。
2. 健全的性格
年幼时得到足够的拥抱,意味着他出生在一个包容,和谐的环境中,他从父母处能全面学习到处理各种情况和纠纷的方法,逐渐塑成品格。
幸福的童年让他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得心应手,而父母作为情感支撑,更能激发孩子向外探索的勇气,展现出乐观、自信、关爱他人的性格。
3.优质的体能
孩子的哭泣本身就是为了表达情感,诉说需求。出生在一个哭泣就能获得拥抱的家庭,可以保证孩子能获得足够情感和物质上的满足。
另一方面愉悦的心情,亲密的亲子关系,能提高食欲,增强睡眠质量,提高抵抗力,保证孩子平稳度过生长发育期,体能得到充足发展。
在给予孩子拥抱安慰时要注意什么?
1. 婴儿期
婴儿还不会应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哭泣是婴儿表达诉求的唯一手段,其中不掺杂任何思维因素,因此不会导致长大“矫情”的情况。
除了常见的饿,排泄,困这一类诉求,宝妈还要观察宝宝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是手脚被线缠住了等情况,不能不问缘由一哭就抱。
2. 幼儿期
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8~14个月时已经具有天生本能,大脑开始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即思考能力。
2岁前的宝宝已经能表单简单语言,也有了基础的感知和判断能力。这是宝宝性格塑成的关键期,妈妈不能毫无底线地依着宝宝。
简单的道理比如什么是对错,可以做不可以做,都要在给予宝宝关爱的过程中一起灌输。
3. 儿童期
在幼儿时期给予宝宝拥抱关爱的同时容易让宝宝形成可以用哭来“要挟”父母的认知,关爱与溺爱的区别,就在于惩罚机制。
对于孩子的哭闹行为,父母要问清原因,坚守底线,给出解决方案,防止宝宝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熊孩子”。
糖果妈妈叮嘱:
在管教孩子时,“拥抱教育”不代表过度纵容。不论是挫折教育还是适时拥抱,父母管教孩子的初衷都是希望他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关注,糖果妈妈团队将为您的育儿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