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班委会尚未组建,座位未及调整之时,学生报到后,一般按先来后到的顺序,自行在教室里找一个临时座位。
当班主任多年,我注意到,学生自主选择座位时,有很多隐藏信息值得解读。
有些学生喜欢坐在教室后排不靠门的角落(如上图)。
有一年,城郊撤点并校,大量学生转入我校,我班上分到了十几名来自城郊农村的孩子。
人到齐后,我走进教室,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教室后排不靠门的那个角落,只有三四个座位,却挤了七八名学生,而前排靠门的地方,明明还有几个座位是空着的。
最不可想象的是,教室后面那个角落,是放拖把扫帚的地方,相对比较脏。
拿着花名册点名之后才发现,挤在角落的孩子,全部来自那所撤并的学校。
这几个孩子,不但成绩较差,性格上也存在不足。一般比较内向,自尊心强,不善与同学相处,课堂上也很少举手发言。
有些学生喜欢坐讲台正前方第一排的位置(如上图)。
这个位置并不好,吃粉笔灰,抬头看黑板脖子酸,而且在老师眼皮子底下,一举一动都被老师看得清清楚楚。按理说,这应该是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的位置,但也有学生抢先坐这儿。
这类学生,一般性格外向、活泼大胆。但也可能有讨好老师、爱出风头、管不住自己、考试舞弊等毛病。
也有学生喜欢靠墙但不靠过道的位置(如上图)。
这种位置也不太好。看黑板比较偏,出入不方便。按理说,热度不会很高吧?但事实上,这类位置,往往比前二三排正中的“黄金位”还抢手。
喜欢坐这个方位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缺乏自信心,不太爱说话。但学习上也不特别努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
有句话比喻得很生动:孩子是学校的一棵草,却是家里的一块宝。
家长看自己的孩子,总觉得优点大于不足。老话也这样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后半句请忽略)。
因为爱孩子,所以爱屋及乌,连孩子的缺点,看起来也没那么可憎。作为班主任老师,和家长聊起孩子时,我听得最多的,是这种转折句式——“这孩子虽然……不过……”
有几位家长能够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呢?如果孩子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不好,家长往往迁怒其他同学,甚至埋怨老师处事不公,内心里,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可能存在性格上的不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都是普通人,与人相处时,一般只凭感觉,哪有什么理论和方法?
但是,养育孩子却不能这样。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大部分人生意义之所在。如果任由其自然生长,孩子只会重复我们的人生,发展空间有限。
这样的话,我们该如何客观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对其性格行为方面的不足,予以调整或矫正呢?
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性格。生命是如此参差多态,令身为家长的我们感到茫然无措。
所幸,心理学家们通过对成千上万的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将人的性格心理,分为九种基本形态,即所谓的“九型人格”。每一种人格类型,对应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普通人也可以借助这个分析工具,很方便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简易测试。在下面的括号里打勾或叉:
希望改正自己的缺点,但常常半途而废。( )
如果事情杂乱无序,就会情绪焦躁。( )
经常自责或责怪他人把事情弄糟。( )
常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 )
不善于放松,不擅长开玩笑或闲聊。( )
在内心里用自己的标尺量度他人。( )
经常为各种事情担忧。( )
不愿做有违人伦的事,不愿意说谎,但有时候又不得不这样。( )
如果有5个以上的对勾,那么,你属于完美型人格类型。前述喜欢坐在教室靠墙的孩子,也是这种性格类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一般有依赖型人格障碍和躲避型人格障碍。缺乏主见和自信,表现为行为退缩,心理上却很自大。
喜欢挤在教室角落的孩子,我们不要轻易判断为内向害羞,这种孩子很可能有决裂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极端情况下,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叛。
而那些喜欢坐在讲台前的孩子,则可能有癔症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好出风头、虚荣心强、缺乏真诚。
上面讲的,只是九型人格心理学知识中的很少一部分。九型人格工具,有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从分型、诊断,到解决问题,都有详尽的介绍和方案。如果大家愿意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找到相关书籍深入学习。
总之,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孩子,才能针对其不足及早进行干预。性格虽然是基因决定的,但基因也受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外界给予积极的影响,孩子就会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就会原地踏步,不能随着世代更替而升级迭代。你的生命价值,也就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