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父母社会地位越低、经济越穷,孩子的成绩越差,尤其是数学

每当些许寒门子弟考上诸如清华、北大、复交等名校之后,都会掀起一阵网络躁动。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未曾得到父母的谆谆教诲,也未能过上养尊处优的舒适生活,仅凭自己的努力,就克服自身的懒散本能与五光十色的外界诱惑,正式迈上通往更高阶级的第一步台阶,令人称道不已。

彼时,“个人的勤奋努力比家庭教育更为重要”的观念一时占据上风,“寒门再难出贵子”等类似想法被打得落花流水,短期内开始一味信奉天命说、命运说。殊不知,把孩子的成败仅当作个人造化的结果,实乃无能父母之推脱责任矣。

幸运儿只是极低概率的少数人,大多贫困子弟都将一辈子在其父母赐予的生活水平上下浮动,因为功力不足,他们始终无法冲破阶层固化的结界,享受繁华似锦的美丽新天地。

美国心理学者Sirin曾在一项研究分析中发现,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有着极大的关联,其中,数学成绩的关联最为显著,相关性高达35%.因为文化、教育理念等差异,我国可能会得出稍有出入的结论,但总体不会相距太远——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可能与家长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没有任何关系。

为核验该结果与国内情况的匹配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发起并主持了一个名为“中国学校课程教学”的调查项目,对国内某中部省会城市的53所学校发起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其中有效的数据为1811名学生,最后的分析结果与美国的实验分析高度契合: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的确严重影响孩子的数学成绩。

虽然研究只进行了数学这一门学科的分析,但其实我们知道,此结论也可扩展到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上。数学和其他科目,并没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

研究结论可能会让不少父母感到错愕,老话不是都说勤能补拙,书山有路勤为径,笨鸟先飞吗?难道新时代已经不适用这些流传千年的优良品格了?家长们看完后甚至压力倍增,寝食难安。

本文的写作目的自然不是为家长徒增烦恼,但如若能让父母看到孩子学习成绩的真相,适当调整对孩子学业水平的预期,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1.物质投资:学习资源的相对缺失,使得差距从上学那天就已开始

物质投资对于六七十年代的父母来说,就是一种虚空,他们心里根本没有类似的概念。那个年代,吃穿都是一等一的大事,不被饿死、看得起病就是幸福的,更别提教育,没钱交学费却多上一天学,就是赚到。

往后到了八十年代,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推行,众多父母则是把重心放在事业上,只需承担低廉的书本费,即可让孩子安心读到初中毕业,其间亦大多是任其暗自摸索,毫无经验可传授,所以学生与学生的差距也没那么大。

而如今的00后、10后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相比大城市的名师名校教育,乡野学校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教学质量上也会存在诸多弊端,使得乡村、小县城的孩子在拼尽全力跨出农业的大门,进入大城市之后,感到慌乱般的格格不入。

经济宽裕的父母,还会在尽力让孩子获得优质先进的重点学校教育以外,让子女从小得到优秀教师的课外辅导、刻意指点。

几年前,一万小时定律深入人心,仿佛一件事只要肯吃苦、多学习多练习,就一定能超越其他人,成为学霸或大师。其实比一万小时更有说服力的是刻意练习,找到参考标准、花钱请求专业的老师反馈提点,就是刻意练习最重要的途径。

除了学习之外,一二线城市的其他资源也更为广博。博物馆、天文馆、艺术馆、图书馆都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这是小县城和小乡村地域上的落后所带来的劣势。

到了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经济阔绰的家庭,硕士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有钱人家的父母花重金在欧美国家拿下一个硕士学历,也有助于子女在众人面试中脱颖而出。美国各大名校一年制硕士的申请难度比本科低出太多,再加上一年30万+的各项费用,不少一二线家庭子女可谓触手可及,其名校的光环更是有助他们拿下高薪的工作。

而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更大可能是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趁早积累工作经验,甚至还得补贴家用。他们没钱留学,也没时间去悠闲自在地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情感投资:情感支持影响孩子的心理资源分配

对孩子的支持鼓励、矛盾的及时沟通等情感投资,看似与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没有关系,实则不然。

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中高层管理者、高级知识分子等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因为工作较为轻松和收入更高,而更有闲心关注孩子的情感沟通,也就更能及时解决亲子间的矛盾冲突。

而那些整日为孩子的教育费用、家庭的生活开支忙得焦头烂额的家长,不仅把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沟通需求选择性忽视,当孩子出现成长问题时,还会骂其太娇贵、太懦弱、不懂事。

根据现有的心理学研究,在经济条件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亲子沟通更为频繁的家庭,孩子通常会有更加优秀的学习成绩。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会遇到很多问题,不管是来自学校、家庭,还是自身原因,当父母及时疏导他们的疑惑、内心冲突后,他们就能更加专注在学习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在经济条件更差、沟通更少的双重失势下,孩子放在学习上的注意力也就减少得更多,转而为其它琐事而辗转反侧、胆战心惊。

所以当父母因为教育程度低找不到工作,只能去一线城市做着最底层的工作时,留守儿童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孤僻、自闭、惹是生非、成绩落后、辍学等等,隔代教育总是比亲代教育的沟通效率低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比亲生父母更加纵容。

再加上贫贱夫妻百事哀,家庭收入太少的夫妻,因为收入问题也常常产生很多不和,出轨、离婚、再婚、再离,这些对于孩子都是心态不稳定的因素。家庭不稳定,孩子自然不会顾念学习,毕竟谈论毕业赚钱还为时尚早,而父母的分崩离析却是迫在眉睫。

3.个体动机: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恶性循环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从小所见所闻都是底层人做着底层工作、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混混同学邻居,所以很大概率上,他们也会给自己贴上不擅长学习的标签。

虽然现在很多家长都在叫喊着孩子的教育太累,但是乡下的孩子更为频繁的一种现象,不是坐在书桌前好好写作业,而是拿着父母的手机玩游戏、看短视频。父母以“这样孩子就不会乱跑”为由,默认了孩子的自我放纵行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手机当然比课本有趣多了,大千世界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相比之下,学习实在太过枯燥乏味。在一次次拿到班级倒数的成绩之后,手机的娱乐性又再次强化了“我不适合读书”的观念,导致恶性循环。

同时,不少没什么文化的父母还信奉“读书无用论”,“书读太多会变傻”的谬论,鼓励孩子学了一会就要出去玩玩,美其名曰“劳逸结合”,以至于孩子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父母本身处于经济拮据、社会地位地下时,如果再用蛮力控制孩子废寝忘食地学习,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成孝顺的判断标准,这本就是一种过高的期望,太过脱离实际,因为父母本身也不是高级知识分子,也没有能力为孩子的优异成绩保驾护航。

与其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还不如想想自己给孩子创造了怎样的起跑线,可能别人家的孩子就出生在中点或者终点,而你却是从0开始。父母本就是孩子的起点,有多高的起点,也请附带上多高的期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参考资料:

[1]陈依婷,杨向东.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数学成绩的影响:亲子沟通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模型[J].应用心理学,2020.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