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和家长都有自己心中的名校梦想。为了达成这个梦想,甘愿付出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的辛勤汗水,甚至无数的眼泪和委屈。
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追求名校呢?因为名校的文凭不仅仅是能力的象征,更是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另一种身份证,代表着这个群体对你的认可。
一旦没有这种证明,大概率会遭到来自这个群体的俯视,甚至是双标。而你必须付出无数倍的努力,才能获得平等对话的权力。
二本院校毕业的学生,或许不能算十分优秀,但加上跨考一本的研究生呢?应该算是比较优秀了。
如果再加上读研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并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这样的学生,毫无疑问当得起优秀这两个字。然而,即使这样的学生,依然会遭到来自精英阶层的俯视,依然会被双标。
在令人心动的offer里,君合律师事务所是毫无疑问的红圈会所,这里的最低起薪是2万人民币。这里的精英团队汇聚了来自各方的顶级人才。
因为没有名校的光环,双非学历的丁辉从面试开始就遭到了各种偏见,尽管他的经历非常励志。
l面试的尴尬
丁辉有两次裸辞经历,第一次裸辞是为了考研,第二次裸辞则是为了竞争君合律师事务所的这个offer。
丁辉告诉主考官,正常途径他不可能会有这个机会,但现在既然有了,他愿意尽力,裸辞也是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
坦率说,他确实踩了很多面试的雷,作为一个已经在职场打拼过的人来说,确实有点不太应该。
但带教律师的态度显然是不屑。认为他总是背水一战的态度,把自己搞得很累的同时,也把别人搞得很累。这就是另外一个阶层对他裸辞的直接表态。
l第一次双标尚可以解释
第一个任务,丁辉完成的非常出色,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带教老师的肯定。
但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把“君合”写成了“君和”,这确实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错误,但不至于因为这个错误就得到倒数第一的成绩。
比起其他实习生的行文混乱,甚至错用民法典的错误来说,这个倒数第一相当让人难以接受。
但丁辉确实失误在先,虽然不公平,但把自己公司名称搞错确实也不应该,严格来说也可以算是大错,至少这个评判表面上也能解释得通。
l第二次双标毫无逻辑可言
到了辩论环节,在评判丁辉和瞿泽林谁是最佳辩手时,评判标准是这样的:
对丁辉:往前3-5年,你能不能达到瞿泽林现在的水平?
而对瞿泽林则是,往后3-5年,你能不能超越现在的丁辉?
这个双标就太明显了,丁辉只有一年律所经验,3-5年前,丁辉还在念硕士,而瞿泽林是法律本科毕业,这样的对比有意义?
至于对瞿泽林的标准则更搞笑了,丁辉一年的经历,他需要3-5年超越还能算优秀?这已经不能算双标了,这已经丧失基本的逻辑了。
一些思考:
丁辉是草根,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因为他没有名校学历,而又想跨越阶层进入更高的圈层,则必然会受到各种不公平待遇。
没有名校毕业的光环,代表着在高考这第一次竞争中不是优胜者,没有海外经历,代表着没有较好的家庭在背后支撑。
很明显,丁辉就是这种人,他是一次次把自己逼到绝路上,一次次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成功,来逆天改命。
在普通的圈层,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在更高一个层次的圈层中,这个逻辑就不成立。这个圈层更看天资,看背景,努力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草根阶层有机会逆袭吗?当然也有,但若错率极低。更直白的说法是,优秀是不够的,你必须“惊艳”,这和优秀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
丁辉够优秀,但他确实不“惊艳”,他会犯低级错误,他也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而在容错极低的情况下,他已经注定会被淘汰。
不公平吗?是的,很不公平。这就是为什么拼命也要上一个好学校的理由。圈层不同,一切都不同。
如果家里没矿,名校的背景是唯一可以通过努力抓到手里的东西。现在的懈怠,将来都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也未必能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