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波 教育学者,供职于西交利物浦大学
近日,深圳大学发布了2021年招聘教师公告,公开招聘教师150名,其中的薪酬待遇引发热议。“年薪38~70万元/年;特别优秀的应聘者享受15~20万元/年的专门工作报酬。”这已经不是深圳关于教师工资的第一次走红了,就在一年前,深圳中小学30万年薪招教师的新闻同样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许是因为因为的“诱人的薪水”,公开数据显示:在这次招聘中,有接近九成的毕业生来自于A类双一流或者世界排名前100高校,其中不乏有来自北大、清华、伦敦大学学院等一众国内外顶级高校毕业生。
也许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法可以达到最显著的效果,通过高薪可以马上吸引到符合岗位设置需求的应聘者,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样的做法在其他行业屡见不鲜,为什么发生在教育行业就会引起热议呢?那是因为教育太重要了,教育的敏感点太多,教育的分歧太大了。教育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一旦有风吹草动,必将引来强烈关注。有人赞同这种做法,认为教育行业就应该高投入高薪水,有人认为“步子迈得是不是大了一点?”并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质疑这一做法的合理性。
其实深圳的这一做法并非没有依据,而是在深刻理解中央对于深圳的定位与发展的通盘考虑下认真作出的决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立健全适应“双元”育人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央对深圳给予厚望,希望深圳能够在新时代再次开风气之先,为全国教育发展作示范,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这样的做法的确“很深圳”。可以预见,在深圳这样的高薪招聘教师的案例还会出现。
让我们回到问题本身:教师的工资到底应该多高?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一直处于一个不理想的状态,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即使是体制内公办的教师的工资也只是差强人意。更不用说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以及代课教师,他们为中国的教育行业蒙上了一层“可怜兮兮”的色彩。2020年7月1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开通“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举报平台”。这一举措再次让人们认识到教师其实一个需要被强制保护的弱势群体。要求一个弱势群体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与高超的职业水准,实在是有悖常理。
如果拿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来说,深圳所谓的教师高薪,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在这样的发达地区来说,也就不算高了,只能算作符合国家要求的“不低于”。姑且不论公务员,相比于华为等这样的企业工资,深圳教师的工资并不突出。同样身处一个城市,面对着相同的生活成本,凭什么教师的工资不能高于公务员和企业的工资?工资的走向决定了人才的走向,决定了创新的走向,更决定了高质量的走向。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通过高薪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地位才能真正提高。
让教师的工资在当地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这是保证教育发展的底线,然而这并非易事。近年来,我国政府充分认识人才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连续出台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升级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免除了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考证要求,从经济补贴和政策简化两个方面进一步促进教育人才的培养。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其他行业普遍高薪的情况之下,这些举措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政府应该在资源配置上重点倾向于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行业。深圳市政府的此举正是对于国家吸引教育人才的有益的补充和尝试,为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吸引人才进入教育行业做了一个很好的“先行示范”。
从当前现实中看,并非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有深圳一样的财政预算,然而这是否就成为当地忽视教师工资待遇的理由呢?显然不是。无论在哪个地区,都必须让教师工资在当地具备一定的吸引力。是否提高当地教师工资待遇,可以直接反映出当地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大处说,这考验当地政府的管理水平。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重视。首先,经济发达地区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招聘教师人才的举措,可能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师资队伍培养构成一定的挑战,但这绝不是批评高薪招聘的理由。从经济规律和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即便没有其他地区的高薪挖人才,本地区的其他高薪行业也会吸引本地的教育人才,所谓人往高处走,光靠教育情怀是留不住人。
其次,高薪吸引人才只是发展教育的手段之一,并不是拥有人才就能够一定发展好教育。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根据国家的战略规划,制定合理的政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真正的把当地的教育水平发展上去,才不辜负这些投奔而来的“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