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修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态,不需要被强制灌输。
执笔:欧阳比文
让孩子从小拥有感恩的心态,能更加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懂得知恩图报,更有担当。
然而如今很多学校和幼儿园的感恩活动,却让一份感动变了味儿,感恩会成为“比惨会”,仿佛谁哭得最惨,谁对父母的感情就最真!
宝妈:扣半天工资,不是来听娃哭的
如今东西方文化融合发展,许多外国的“洋节”,中国人也在过。感恩节,幼儿园组织“感恩会”,要求父母至少一人参加,还说有意外之喜。
乐乐妈赶紧请了半天假,专程过来陪孩子。一进来就被老师的阵仗给吓住了。“坐下来,摸摸妈妈的手,是否因做家务而变得粗糙?妈妈的两鬓日渐斑白……”
乐乐妈是95后,平时保养得也不错,一下子被老师给说“老了”,可还是尽量配合她。
“妈妈生你的时候是顺转剖,遭了两茬罪,那个疼啊……”乐乐妈越听越不对劲,怎么连隐私都给暴露了。而那位宝妈也是面露尴尬,脸张通红。
在幼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下,一个孩子首先哭了出来。突然扑通一声,这些娃好像事先演练过,齐刷刷跪在父母面前,紧接着是“冬天足浴”项目,由宝宝给家长洗脚。
这下乐乐妈可受不了了,她一把拽起孩子,“敢情我扣了半天工资,就是来听你哭的?”经她这么一说,几位家长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这么小的孩子,又跪又哭的,看着都揪心,何来的感恩呢?幼儿园搞活动也太过火了吧!
一年中“感恩教育”爆发的几个节点
感恩教育在一年当中,也是有“旺季”和“淡季”的,看看你经历过哪些?
1)开学季: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学时为了鼓舞士气,不少学校就会搞“感恩教育”,以班会或“国旗下的讲话”形式,来培养学生感恩心态。
2)重大考试前:中考、高考前,动员会很多变成了“感恩会”,旨在从情感上再打动孩子一回,能再加把劲儿。
3)感恩节:西方的感恩节,是个不错的学习“感恩、感谢”的机会,一般幼儿园组织较多,也显得幼儿园“国际化”。
4)变相“卖书”:最后一种是心照不宣的,请名人来演讲,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卖书,眼泪为谁而流呢?
“另类的忆苦思甜”流于形式,家长很多不买账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苏联谚语
举办这种感恩会的初衷是好的,但请不要流于形式。一年哭一次,一作(作妖)作一年,孩子只是当时愧疚、心酸、心疼爸妈了,回家眼泪一抹,该干嘛干嘛。
一项针对城镇居民子女的调查显示: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5.4%,绝大多数孩子不做或者不会做家务。
这里面不仅有孩子天生爱玩、偷懒的原因,也有很多家长大包大揽,只让孩子专心学习,根本不让碰脏活、累活。
面对学校花样百出的“感恩”,有家长就明确反对,还和孩子说“敢跪就打折你的腿”“别气我比啥都强,少整那些花里胡哨的”。
还有那种撺掇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跪了半天就是卖书的,更是直接举报,毫不留情!啥是教育,别忘了初心!
怎样让孩子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呢?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不忘初心,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态呢?
第一,不要溺爱孩子,放手让孩子学会“飞翔”
凡事父母都要帮忙,孩子就会觉得是理所当然,不但缺乏自理能力,还缺乏感恩的心态。现在不及时纠正,长大很容易成为白眼狼。
在安全的范围内,父母有义务让孩子学会去自己动手,让孩子了解独处的难处,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第二,仪式感不是“作秀”
仪式感能增强孩子的幸福感,但绝不是“集体作秀”。在日常生活中,赶上传统节日或老人的生日,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表达孝心。
给老人捶捶背,陪着老人看看他喜欢的电视剧,常回家看看。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会形成孩子的童年记忆,并去身体力行地实现。
第三,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从小培养孩子一颗善良的心,还要具备帮人的能力,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带孩子去做义工,帮助养老院的人,在其他地区遭受灾难时伸出援助之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感恩的娃。
互动话题:你对于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怎么看?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的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关注,糖果妈妈团队将为您的育儿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