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很重要,学不好,会影响其它科目的学习;语文又显得很鸡肋,不少学生从未正视过。学生把精力放在做英语阅读或数学题,认为学语文只是在闲暇时间背些古诗、易错字或易错的读音,就行了。
其实不然,字形和读音只是浅层的学习,想真正学好语文,破局点在阅读理解。一是阅读理解的分数占比大,二是阅读理解不行,写作不会好,整体分数自然不够理想。
阅读理解的两大误区
1.纯靠刷题就能提分。阅读理解的侧重点是理解,而不是阅读。理解考察的是个人的思维能力,做题能掌握答题技巧,但对思维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2.阅读理解就是揣摩出题人的心思。不少网友会腹诽阅读理解,觉得答案只不过是出题者个人臆测,即便文章作者来答题,也拿不到高分。
阅读题里面80%都是客观题,如概括全文、用的修辞手法等;主观部分也有,分值不高,如作者这么写好不好,对人生有什么启发,亦或是要求将自己代入其中,询问考生有何感受等。
日常训练:回归课本
与其买书做题,不如好好看看课本中精挑细选的优秀文章。语文课本质量自然不用多少,而且知识点丰富,每篇文章背后有配套习题,实乃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材料的不二之选。
日常训练流程如下:
先从文章背景入手,了解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何故写下此篇内容。了解背景的好处有两个,一是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内容,二是能积累文化常识。
如辛弃疾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写的诗词自有一股雄浑气魄,缘由他早年曾带兵打仗,见过黄沙满地,不是只会自怨自艾的文弱书生。
再粗略读课本内容,观其大略,了解文章大约写什么;再细读,认真剖析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手法等。
参考问题:
1.文章说了什么,询问基本内容,主题思想或作者情感?
2.文章是怎么说的,即文章是怎么展开论述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等?
3.文章为什么说,写作的意图,文章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最后则是认真回答文章后附带的同步训练,锻炼答题技巧。
小技巧:做试卷时,可以将考题摘录,归纳总结起来,用作日常阅读训练时的自我提问。如关键字/关键句是什么,把A替换成B行不行…